2004年,中國開始建設戰略石油儲備。在2008年完成第一階段建設,它提供了1億桶石油,第二階段計劃增加2億桶,相當於2015年淨進口42天的量。2010年後,第3階段將增加儲備量至約5億桶。但是,如果沒有中國運力和物流網絡分配網絡的進步,總儲備能力也許無法滿足動蕩時的需求。
過去10年間,中國已經與多個國家簽訂了長期供應合同,這些國家包括乍得、埃及、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阿曼、俄羅斯、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蘇丹和委內瑞拉。2006年,中國最大的供應國家是安哥拉(16%),沙特阿拉伯(16%)和伊朗(12%)。2007年,中國原油進口的6%來自蘇丹。現在,中國進口石油的一半多一點來自中東,約1/4來自非洲。
中國也在努力加大各種海上能源資源開發和投資,雖然這與中國的能源需求以及國際石油大國的投資尚不成比例。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已經對多個國家的石油開發上(油田開發、管道和煉油廠項目)進行了投資,這些國家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尼日利亞、蘇丹和北非其他20個國家、中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北美。
影響中國未來的幾個因素
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經濟進步,並克服了許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挑戰。在過去的30年裡,這些改革已經使大多數中國人脫離了貧困,提高了國內穩定,增加了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的相互聯繫,並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中國未來還要面對許多難題,但是中國領導人在這些方面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美國歡迎中國取得和平和繁榮的進步。
不過,有一些因素—中國領導人無法控制的因素—可能會影響未來的國家戰略選擇,甚至使中國從和平的發展道路上轉移開來。中國要尋求的道路,或正在走的道路,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領導人的選擇。這些選擇將受行動力量和抑制力量的影響,這些力量既能促使也能約束他們達到目標的能力。
●經濟:作為地區和全球事務的參與者,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和軍事力量發展的基礎。自從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為共產黨獲得了支持,對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相反,經濟衝擊,比如現在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可能對中國造成政治壓力。很多的中國分析家已經表示,根本的弱點(如:貨幣貶值、不良貸款、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以及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威脅著經濟的持續增長。經濟衝擊、挫折甚至適當放緩增長都會導致高失業、通貨膨脹和重大動蕩。不斷增加的能源需求、全球資源短缺或價格衝擊,資源受限,或勞動力和產品需求縮小,也會影響中國的戰略前景和行動,並可能迫使中國領導層重新審查其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包括那些用於軍事的資源。
●人口壓力。未來的人口壓力將會繼續增加,這將對中國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造成結構性限制。在2000到2030年之間,超過400百萬人–比整個美國的人口還要多–將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種轉移的結果是,中國領導人將面臨創造工作崗位、以及滿足房屋和基本設施需求的挑戰。一些評估表明,在此期間中國將會擁有占全球一半的建築。中國的人口也在迅速老齡化;到2025年,中國146百萬高齡人口將會增加至290百萬。供養大量老年人口將會對中國共產黨保持經濟增長、擴大國防預算和維護國內穩定提出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