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還來自於大自然。
記者查閱海圖發現,海上漁船所在海圖上的位置是茫茫的一大片。“漁民在這裡生產沒有補給,沒有依托,是非常艱辛的。”此次巡航護漁的海上總指揮、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副局長劉添榮說,漁民是大農民概念的一部分,但漁民和陸地上生產的農民相比更艱辛,生產工具的損毀率更高,要承擔的風險更大,同時也面臨著類似部分農民失地的“失海”問題。
海上做漁民比做煤礦工更危險
“大家都知道煤礦工人的死亡率比較高,但是很少人知道,做漁民比做煤礦工人更危險,有的地方死亡率甚至是煤礦工人的30倍。”劉添榮說,全球大約有1500萬人從事捕撈,每年死亡人數達2.4萬,死亡率達千分之一點六。南海的安全措施做得比較充足,相對較好,每40000噸魚中有一個漁民為捕魚而死亡。
劉添榮說,漁民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農民一把鋤頭可能用幾十年,漁民一旦遭遇大風浪,經常船毀人亡。即便是人幸運地活下來,但是要恢復生產幾乎不可能,像“桂北漁80106”號,一條船造價兩百多萬元,全部弄好下水捕撈需要400萬元,這不是一個漁民能夠承擔的,都是很多親戚朋友參股,再借很多債才能弄得起來。而且漁民一般都守著固定的漁場作業,並依賴其生存。但是近年來,由於開發建設、環境污染等原因,我國漁民也面臨著嚴峻的“失海”問題。加上國外的無理抓扣,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漁民“失海”的一種情況,使得我國漁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因為我們的漁民有太多的困難,經歷了太多的磨難,我們不能讓漁民‘失海’!”劉添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