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線不再人如潮湧,通用化保障告別人海戰術
初春的華東某機場,一場實戰化對抗演練大幕初啟,一架架新型戰機連續滑出、直衝雲霄……
然而,超乎尋常的是,如此大規模、高強度演練,參加放飛保障的技術人員卻寥寥無幾。寬闊的起飛線停機坪,以往人如潮湧的壯觀景象不見了。
放飛人員數量減少,飛行訓練現場冷清,是該師在航空兵部隊推行放飛保障“小前台”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從事了20多年戰機保障的師裝備部部長婁志強告訴記者,按照二代戰機保障模式,一個保障機組要同時擔負飛行準備和故障排除兩項任務,從放飛保障到故障排除,各專業人員要一個不少地到場,機務人員常常連軸轉,不但耗得人筋疲力盡,而且影響信息化裝備維修技術的學習與掌握。
為適應三代戰機故障排除技術日趨複雜的新形勢,該師在新模式中實行了放飛保障和故障排除任務分離,並且針對放飛保障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易於掌握的特點,推行放飛保障人員不分專業的通用化保障,一名通用放飛師就能幹過去5名專業師才能完成的通電檢查等工作,使放飛保障人才實現通用化,起飛線人員大大減少。
起飛線保障人員數量減少,為三代機保障技術的深度掌握創造了條件。以從放飛保障中解放出來的技術骨幹為基礎,他們組建了技術保障中隊,在“後台”專門從事新裝備技術研究、故障排除等複雜技術工作。
機械師陳琦告訴記者,以前沒有前後台之分,一年只能碰到幾次發動機專項檢查工作,幹起來難免生疏;現在一個星期就要幹好幾台,技術提高特別快,所需時間縮短了一半。
“通用化”放飛保障,使該師飛行準備時間一下縮短了20分鐘,再次出動準備時間縮減5分鐘,人均在場保障時間減少了3個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