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學習時報:美國不間斷對台軍售的四大深層動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4 08:56:31  


 
  20世紀70年代,中國調整對外戰略,恰逢美國實行戰略收縮以對付蘇聯的軍事擴張,由此中美兩國接近並結成“一條線”用以對付蘇聯,而美國本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有著一定的讓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的簽署使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暫時擱置,美國得以借助中國抗衡蘇聯。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但是美國獨霸天下的冷戰思維並沒有終結。後冷戰時代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地位凸顯,其原因在於美國要利用台灣問題遏制意識形態迥異而又處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

  事實上,美國對台軍售在中美關係中一直是“尾大不掉”。1982年5月8日,鄧小平會見在任的美國副總統布什,鄧小平以其特有的坦率開門見山地說,中美之間的中心問題是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它是檢驗中美關係穩固性的準則。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才可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他指出,如果美國政府無限期地、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實際上是給台灣提供保護傘。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對台軍售一度成為中美關係繼續發展的重大障礙,為此中美雙方經過了艱苦的談判,於1982年8月15日雙方達成協議,8月17日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在公報中,中美雙方重申了中美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中確認的各項原則,美方承諾: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經過一段時間後尋求最後的解決。此後,在整個80年代,美國出於同中國結盟的需要盡量控制對台軍售。

  近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睦鄰、安鄰、富鄰”周邊政策的成功實施,在中國的整體安全環境中只有作為周邊國家的日本和中國國內的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形成安全上的不穩定因素,而在美日同盟重新定義後,台灣目前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最有力籌碼。在美國的戰略利益考量中,一方面,只要中國沒有實現統一,美國就具備在台海地區軍事介入的理由,使中國不得不保持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不能完全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同時美國有意渲染台海地區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引起西方大國對華投資的疑慮及中國周邊國家的不安,抵消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及其相關睦鄰政策、經貿政策的成效;另一方面,在地緣戰略上,美國希望台海局勢在其可控範圍內,使美國不動干戈就可以憑借這道天然屏障防止中國的軍事力量進入太平洋,避免美國的軍事部署直接暴露在中國的軍事威脅之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