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當前台印關係的特點與走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15 00:45:12  


升溫中的台印合作
  中評社╱題:當前台印關係的特點與走向 作者:孫遜(洛陽),洛陽外國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作者指出,台印關係是目前台當局“活路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印度在當前全球和區域戰略中重要性不斷提升,台當局將強化台印關係作為其在南亞地區對外工作的主軸。近一個時期以來,雙方高層交往密切;台印經貿交往持續增溫,並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台印科技合作日益密切,並成為經貿發展的重要推力。隨著島內政治生態與台印經貿關係的演變,台印關係呈現出新的發展走向。

  台印實質關係悄然提升

  自20世紀90年代起,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潛在的巨大市場,引起台灣當局的高度重視,開始積極推動台印經貿交流與合作,鼓勵台商開拓印度市場。另一方面,冷戰結束後,印度為爭取更為有利的國際地位,在“一個中國”架構下,印度政府開始彈性處理印台關係,積極謀求與台灣之間更為廣泛的交流互動,積極營造交流平台。1995年,李登輝當局在新德里設立“台北經濟文化中心”,這是台當局在南亞地區設立的唯一“代表處”,同時印度也在台北設立“印度——台北協會”,雙方民間或半官方往來逐漸增多。

  民進黨執政後,為避免台灣經濟對大陸的過度依賴,提出“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設法分散市場,降低台灣對大陸的依賴。陳水扁當局將印度視作主要目標之一,加緊展開“務實外交”。2001年,台印簽署《民航諒解備忘錄》,並於2002年4月開始直航。2002年,台與印度正式簽署《台印投資保護協定》,為推動雙方投資與經貿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6年2月,島內第一個以推動拓展印度市場為主旨、具有濃厚官方背景的社團——“台灣——印度協會”(Taipei-India Association)成立,時任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出任理事長,成員包括台“經濟部”、“國科會”、“外交部”等重要部門,以及“資策會”、外貿協會等半官方機構以及一些知名工商團體。(注1)“台灣—印度協會”的成立,實質上是民進黨當局積極建構台印同盟關係的戰略步驟,印度在台對外戰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馬英九提出“活路外交”新思維,摒棄陳水扁時期的“衝撞外交”、“烽火外交”等對抗性做法,採取了一系列緩和措施,主張“外交休兵”,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關注台灣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體系的問題,尤其在島內經濟處於低迷狀態下,馬當局拓寬經濟合作領域,多管道發展經貿關係的意圖更為突出。“活路外交”政策與過去的蔣經國時期的“實質外交”雖然在策略與操作上會因新形勢而有所不同,但在精神上具有繼承與延續性。馬英九期望以“活路外交”換得大陸放棄對台的“外交打壓”,為兩岸在國際社會的“互不否認”創造條件,向大陸爭取國際生存空間,穩定“邦交國”數量,提升與重要國家的實質關係。(注2)馬英九一直對發展台印關係給予高度重視,印度是其“活路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7年6月,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身份受邀出訪印度,這是台印政治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象徵意義的訪問,是自1942年蔣介石訪印以來,台灣又一位最高層級的政黨領袖出訪新德里。在此次訪問中,馬英九表示將持續推動台印雙方黨、政高層及“國會議員”互訪,建立“兩國”友好關係。(注3)馬英九執政三年來,積極發展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已經成為馬“政府”最為亮眼的政績。但在西進大陸的同時,馬當局並沒有放緩與印度建立“實質關係”的步伐。

  近一個時期以來,特別是臨近2012年選舉年,台印官員往來日趨活躍,接觸層級不斷提升,台印實質關係悄然提升。2009年,台灣當局表示,為強化台印政經關係,除在新德里設立辦事處外,將評估在南印度的台商重鎮清奈(Chenni)設立辦事處的可行性,稱此將有助於擴大發展與印度南部各邦的關係。(注4)2010年12月印度前任總統、號稱“印度導彈之父”的卡蘭(A.P.J.Abdul Kalam)受邀訪問台灣,這是繼2004年印度前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訪台之後,歷年來印度訪台最高層級政界官員。(注5)2011年2月馬“政府”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憶如率領企業家代表團正式訪問印度,這是馬英九當局訪問印度的第一位部長級官員。在此次訪問中,多位印度政府機構高層人士與參訪團會面,其中包括人力資源發展部兼通訊與科技部部長、再生能源部部長等,台當局視此為台印“外交”關係的重大突破。(注6)4月,台“教育部長”吳清基率“高等教育印度教育參訪團”訪問印度。種種跡象表明,面對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美、日對印度的重視,印度已經成為台當局南亞、東南亞“外交”佈局中的重要一環,未來可能成為台當局中東與中亞政策的重要跳板。

  台印經貿交往持續升溫

  陳水扁執政時期,不僅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作為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新作為”,且再次重啟“南向政策”,以對抗台商投資大陸的“西進潮流”。這種政策取向,在馬英九政府上台之後得到了事實上的延續。馬英九多次表示,印度為南亞第一大國,台灣一向重視印度的重要性,印度除了具有經貿吸引力之外,也是台當局分散在中國大陸投資過熱的選擇市場之一。印度近年來在“東望政策”指導下對台灣地區市場非常重視,台印經貿關係隨之持續升溫。

  儘管印度只是台灣出口排名第13、進口排名第11的夥伴,但是雙邊經貿增長快速。2006年台印貿易量只有27.2億美元,2010年台灣地區與印度的貿易量達到64.7億美元(台貿易順差為7.9億美元),雙邊經貿5年成長136%。尤其2009年受金融海嘯影響,雙邊經貿曾由2008年53.4億美元下滑到41.5億美元,2010年景氣回升雙邊貿易立即翻升到64.7億元,增長幅度高達56%,其中台灣地區對印度出口增長幅度為43%,自印度進口成長幅度為74%。(注7)2011年,台“經濟部”提出“優質平價新興市場推動方案”,將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列為主要目標。(注8)該方案整合跨部門資源,旨在從產品技術、生產、設計、品牌、行銷方面提升台印經貿關係的水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