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國產“空警-2000”預警機在國慶閱兵上亮相。 |
如果說海灣戰爭是對中國空軍的“觸動”,那麼此後的幾次局部戰爭,則讓中國空軍感受到更多的“刺痛”和“壓迫感”。王亞男說,1999年北約空襲南聯盟期間,正是B-2隱形轟炸機投擲的精確制導炸彈摧毀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血的教訓讓中國認識到軍事現代化的緊迫性。而2000年以色列在美國壓力下放棄對華出售“費爾康”預警機,則打消了解放軍“買回軍事現代化”的想法。他認為,中國軍事現代化可以說是“被美國人逼出來的”,沒有美國四面圍堵造成的不安全感,中國不會在軍事現代化上下這麼大的功夫。有中國空軍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看到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表現之後,解放軍進一步於2001-2003年期間提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是中國空軍轉型第二個重要時間節點。
殲-10為後續戰機積累經驗
中國航空工業這些年最讓西方吃驚的進步就是新裝備研製的速度。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中國就先後首飛兩種隱形戰機。相比之下,美國F-22項目從1985年開始招標,而第一架F-22到1997年才首飛;第二種隱形戰機F-35拖延時間更長,直到2006年才完成首飛。對此,有中國空軍專家解讀稱,一種全新裝備的研製,需要逐步摸索和實踐,涉及很多未知領域,因此可能需要15年甚至20年。但中國當前在研製戰機時有“後發優勢”。他解釋說,隨著全球信息化高速發展和知識爆炸,中國作為後來者,可以借鑒前行者的經驗教訓,充分利用信息成果,而不需要按部就班重複所有步驟,這樣就能更快地完成研製過程。例如美國為F-35戰機開創性地研製出DSI鼓包式進氣道,它在不影響隱形效果的同時,還能改善進氣效率。而中國很快就將這種技術用於“梟龍”、殲-10的改進型號與新一代隱形戰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