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美軍的最初設想是用全球常規即時打擊能力,取代大規模殺傷能力。根據美國國會研究部(CRS)的報告,全球即時打擊可以“在數分鐘或1小時之內,利用聯合常規力量對全球範圍內的高價值目標實施快速打擊”。
計算表明,必須發展20馬赫的超高音速技術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專家認為,這是對技術的極限考驗,其難度如同“在十二級台風中點燃一根火柴”。
極限設計的理念,超越現有技術能力,看似不可能,實則可能倒逼技術躍升。回首上世紀40年代,美國進行B-52戰略轟炸機項目招標時,設定的指標是:作戰高度在12000米以上;能做洲際飛行;可攜帶核彈。這在當時是無法達成的。然而,正是極限能力倒逼而成的新技術,使B-52轟炸機表現出超強的生命力。美軍已計劃將其服役至2050年,並準備搭載X-51A超高音速巡航導彈,使其具備全球即時打擊能力。
超高音速技術研發採取的也是這種思路。當然,單靠一種技術無法實現新型作戰能力。當前的超音速技術已融合有空氣動力學、氣動熱效應、導航制導及控制等相關科學技術,成為一個極限技術群。
根據美軍“獵鷹”計劃,這一極限技術群一旦成熟,將被集成到武器系統設計中,最終目標是研製一種可以從跑道上起飛、可在1小時之內打擊9000海裡以外多個目標的超高音速巡航飛行器。
變化的不單是“速度”
速度向來是推動戰爭變化的決定性指標。超高音速技術對戰爭的影響首先表現在速度上,但是與此同時,精度、跨度等指標也會發生關聯性變化。“快速、精確、大跨度”作戰,將演變為“極速、高准、全穿越”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