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9日電(記者 陳承編譯報道)美國厄勒姆學院(Earlham College)政治學客座講師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近日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撰文,就國際社會上提出的將烏克蘭變為俄羅斯與西方陣營之間緩衝國(buffer state,指在兩個敵對大國之間起緩衝作用的小國)的提議作出分析。文章認為,想要把烏克蘭變成一個政治立場中立的緩衝國在操作上困難重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愈發緊張的關係會難以讓烏克蘭保持中立,烏克蘭未來要如何走,或許更應聽聽烏克蘭人民的聲音。文章編譯如下:
過去幾周,把烏克蘭變成一個“緩衝國”的提議已被多次提出。這種提議認為,俄羅斯對東部的北約(NATO)和歐盟心存恐懼是很正常的,為了打消俄羅斯的恐懼,也為了從整體上減少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緊張的地緣政治水平,把烏克蘭轉變成一個既不屬於俄羅斯控制、也不受西方國家影響的永久中立國是有道理的。
由於這一提議聲稱要消除俄羅斯與西方社會分歧的直接原因,或許能夠得到一些人士的響應。但想要把這一提議付諸實踐卻困難重重。問題當然在於烏克蘭的領導人以及烏克蘭人民可能都不願意生活在一個緩衝國裡。
老實說,誰又願意活在一個緩衝國裡呢?根據定義,緩衝國是指一個在地理位置上位於兩個互不信任的、敵對的國家或集團之間的政治實體。從敵對陣營的角度來看,緩衝國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緩衝國為它們提供了戰略深度——就是說,緩衝國的領土能夠讓敵對雙方的武力保持一定距離,讓雙方都有時間來組織軍力,對對方發起的侵略行為作出回應。在一個危險的世界當中,被緩衝國包圍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緩衝國裡的生活可遠沒有在毗鄰緩衝國國家裡的生活那麼好。生活動蕩在緩衝國裡是極為普遍的。在過去,大國會挑適合的時機,軍事侵略那些持中立立場和領土完整的緩衝國(比如一戰時的比利時,一戰二戰之間的波蘭或者19世紀的阿富汗),這些大國捲入緩衝國的國內政治也是常事。為了發揮緩衝國的作用,那些希望利用緩衝國的國家不希望緩衝國對它們產生威脅,而要作到這一點,它們就必須要對緩衝國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干涉威脅。由於英國和美國曾經採取的手段讓伊朗一直一蹶不振,伊朗人至今仍然對英美懷有巨大的怨恨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