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國空軍最初的設想,ATF 將於1990年開始原型機試飛,1997年開始進行EMD(工程與製造發展)飛機的試飛工作,200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美圍空軍當時設想到ATF開始服役時,美國空軍原來的主力戰鬥機F一15已服役近30年,其作戰能力隨著蘇聯先進戰鬥機的服役和防空體系的完善已日漸力不從心。出於這樣的考慮,ATF將在21世紀初取代F一15,憑藉著ATF的優異性能,美國空軍不但可以在與蘇聯和其他華約國家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對抗中佔據絕對優勢,而且可以輕鬆突破蘇聯嚴密的防空體系展開各種軍事行動。因此,出於戰術和技術上的考慮當時的美國空軍決定立即著手開發新一代戰鬥機,以保證美國空軍能夠應付未來可能遇到的最危險的作戰環境。
由此可知,F一22完全是冷戰時期為應對蘇聯空軍而誕生的,其設計思想也完全與冷戰時期美國與戰略相一致。然而蘇聯已於1991年突然解體,冷戰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冷戰結束後,美國空軍已不再面臨昔日如泰山壓頂般的威脅,而對F-22的需求也就不如以前那樣迫切了。
另外,冷戰後美國對長期居高不下的軍費開支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美國空軍已無力再大批採購先進戰機。剛剛研製成功的F-22因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而導致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價格一度使其在美國空軍中的地位岌岌可危。近10多年來,多位國會議員曾多次提出取消F一22發展計劃的提案,只是由於美國空軍的堅決抵制才未能付諸實行。F一22雖然性能優異,過於高昂的售價使美國空軍這樣的“大買主’’也難以承受,更何況其他國家。因此別國若要照搬F一22的標準發展未來戰機,無疑是十分不明智和不現實的。
“猛禽”確立第四代戰機標準
F-22的開發工作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正值冷戰最為激烈的時期,因此F-22的作戰要求完全是為應對冷戰時期空戰需求制定的,即擊落蘇聯轟炸機與戰鬥機,牢牢掌握制空權。要求能在視距外首先發現敵機、首先攻擊及首先脫離,在必要時又能以出色的機動性能在近距格鬥中擊敗敵機。在這類作戰中,隱形、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是F-22的致勝法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們對F一22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
隱形性能
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的防空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對美國戰機的威脅越來越大。為了保證戰機在戰場的生存能力,美國空軍就必須降低新式戰機的雷達和紅外信號特徵。隱形能力可以說是F-22的獨門絕活,它是確保F-22超視距空戰遊戲規則的最為關鍵的技術。F一22的隱形技術含括外形隱形、吸波材料、吸波結構、降低電波輻射、天線罩乃至表面縫隙等層面。一系列隱形技術的實施使F-22的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約為0.08—0.065平方米,僅為傳統戰機的1/1000,“颱風”這類所謂“低可視”戰機的1/100左右。極小的RCS值使F-22被I/J(X)波段脈衝多普勒雷達發現的距離僅為傳統戰機的1/3—1/4。
在F一22應用的眾多隱形技術中,又以外形隱形最為關鍵;美國在隱形外型設計上擁有大量經驗,其他國家短期內很難趕上。就目前全球隱形技術發展來看,除非應用俄羅斯的等離子隱形技術,否則沒有戰機能在隱形性能上達到F一22的級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