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新型97式戰車 首批裝備南京廣州戰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3 10:34:39  


 
  從ZBD97步兵戰車的側後方看上去,整車綫條是很有意思的,整車明顯帶有前傾,這總讓人感覺該車載員艙十分短。根據筆者現場目測,發現ZBD97載員艙的長度和三個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幷肩而立的寬度相近,如果車內爲兩排座椅,其載員艙內搭載的士兵數量應該爲6名,分列兩側相對而坐。ZBD97駕駛艙後座的艙門前沒有任何潜望觀察鏡,而側面車體上赫然有一組觀察窗和射擊孔,傳統的供車長通訊電台使用的天綫基座,却由駕駛艙後席轉移到炮塔的右席。由此我們不難判斷,ZBD97步兵戰車駕駛艙後席乘坐的應該是一名步兵,而不足步兵戰車的乘員。也就是說ZBD97步兵戰車的編制應該是 3+7(三名乘員和七名步兵)。

  在沒有詳細數據的情况下,對一款地面裝甲作戰裝備的防護能力進行評估十分困難。ZBD97步兵戰車的真實防護能力,恐怕只有在若幹年之後才能得到可觀的評估依據。ZBD97的全車裝甲應該以抵禦12.7毫米高射機槍的打擊爲主,在安裝了一面大型防浪板之後,其前部裝甲如果能够抵禦 20毫米機關炮射擊的話。ZBD97步兵戰車最爲人所稱道的,是安裝了光電幹擾/激光告警設備,對于光電制導反坦克導彈/智能彈藥有一定的預警和幹擾能力,有了主動防禦的技術基礎。

  ZBD97步兵戰車最大行程約爲500公里,最大公路速度約65公里/時,水上推進速度約20公里/時。

  設計思想評估

  也許有讀者較爲疑惑,在上文中筆者爲何沒有對ZBD97的火力性能進行評估。衆所周知,隨著BMP-3型步兵戰車戰鬥部的引進,國內軍事傳媒對其火力打擊能力已是分析再三。與其全無新意地重複前人之路,筆者更願意從整體設計上對ZBD97的作戰背景進行一番探究。

  長期以來,我軍地面擅長于以步兵和摩托化步兵進行作戰。雖然解放後裝備了先進的地面武器,然而我們畢竟沒有真正的大型裝甲集群作戰經驗。對于步兵戰車的研制與使用,可以參考的戰鬥經驗更是寥寥無幾。第一代步兵戰車ZBD86嚴格的講是對前蘇聯BMP-1型步兵戰車的仿制,其裝備的意義不在于技術性能有多麽先進,更多的足對步兵戰車協同坦克作戰理論的探究和實踐。而ZBD97型步兵戰車的戰術思想則意味著我軍新時代地面作戰理論的發展。

  上溯到2004年的北京國際軍事後勤技術展覽會,國內有關廠家展出的一款外貿型水陸兩栖油料補給車和BMP-3型步兵戰車的底盤甚爲相似,一些人認爲這和我國發展的新型步兵戰車有極深的淵源。該車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爲我國新型步兵戰車的研制提供了借鑒意義。

  ZBD-97步兵戰車采用了與BMP-3迥异不同的行走系統和總體布局設計,在于二者不同的作戰背景構想。前者沒有繼承後者的底盤設計,而采用了主流步兵戰車的底盤結構,應爲摒弃“坦克火力支援車”的角色。也就是說ZBD97相對于BMP-3來說,簡化了武器系統的複雜構造和繁贅的戰術意圖叠加,使前者真正回到“步兵戰車”的角色。

  也許有些軍事愛好者難免疑惑,即使“强調” ZBD97步兵戰車的本色,爲何又采用了 BMP-3强大的戰鬥部,而沒有采用我國研制用于裝備ZBD86B型步兵戰車、ZBD03型傘兵戰車和ZSL92改進型輪式步兵戰車、主炮爲30毫米口徑的新型炮塔呢?

  這是由我國新時期陸軍部隊作戰的任務或使命所决定的。基于我國的現狀,新時期發展裝備必須服從跨海登陸作戰的要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