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未來20年內空中主力 仍以蘇式戰機為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7 11:18:25  



  青黃不接蘇霍伊式成主力

  七八十年代以後的空戰已是使用導彈的超視距交鋒,性能落後的飛機縱然數量多,面對強手也只會“看不見,打不著”,自己反而要成為活靶。此時中國雖囚塊頭大又有“兩彈一星”作為鎮國之寶,別人不敢輕易來犯,然而空軍先進戰機長期斷檔所造成的頭頂藍天防衛無力的嚴峻局面,也確讓領導人難安。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美關係惡化之際中蘇關係恢復了正常化。戈巴契夫訪華4個月後,1989年9月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在《紅星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表示願向中國出售包括米格一29在內的裝備。翌年4月中國總理李鵬訪問蘇聯,雙方正式簽署合作紀要,經過“盟友一冤家一再做朋友”這一演變過程,中蘇兩國重新開始軍貿,此後還成為中俄關係的重要紐帶。

  1990年9月,相隔29年後中國空軍代表團再訪莫斯科,在庫賓卡基地觀看了第三代輕型戰鬥機米格一29的飛行表演,中方卻提出想買前一年剛在巴黎航展上首次露面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蘇一27。同年11月,中蘇達成關於購買24架蘇一27的協定,1992年這批飛機到貨。到了1995年,中國鑒於殲一10研製進程推遲,又購買了24架蘇一27,並議定由俄方轉讓生產技術在瀋陽生產200架,定名為殲一11。1999年以後,因受科索沃戰爭和台海形勢刺激,中國又引進根據蘇一27機型改進的適於對地攻擊的蘇一30MKK,並連續採購百餘架。

  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和俄方軍貿界統計,中同在十幾年間購買和仿製的蘇霍伊式戰機(包括國產的殲一11)共約400餘架。雖然其數量還少於中國空軍裝備的殲一7,然而在技術水準上卻一舉提升了20多年,在殲一10大批列裝前當之無愧地成為空中作戰的主力。

  殲一10出世晚于蘇-27十幾年,並借鑒以色列、美國和俄羅斯戰機的優點,一些設計和構造理念要更為先進,但總體上看與蘇一27和蘇-30仍屬同一檔次。

  中國在90年代初能夠成功地引進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蘇一27戰鬥機,是特定的國際環境所造成。不買過去熟悉的米格公司產品而看中蘇霍伊公司,也說明了當時中國軍方還具有相當的遠見。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戰機進入噴氣式時代,蘇聯國內的米格、蘇霍伊兩大航空企業分別製造輕、重型兩個系列的戰鬥機。80年代以前, “米格一飛機幾乎成為蘇聯戰鬥機在國際上的代名詞.主要用於閏內防空的“蘇霍伊”戰機則不大為外界瞭解。隨著導彈空戰時代的來臨,戰鬥機也需要具備遠端作戰和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製造較簡便的第三代戰鬥機米格一29的威力便明顯遜於同代重型機蘇--27。如米格一29和蘇一27的最大航速都為馬赫速1.8(時速2200公里),前者作戰半徑為600公里,載彈為3噸,後者作戰半徑可達1000公里以上,載彈達6噸,可作為戰鬥轟炸機使用。加之蘇一27問世比米格一29晚了6年,於1985年最後定型投產,其空中格鬥性能又要高一些。

  1990年中國空軍向蘇聯提出購買戰鬥機之初,蘇方本想售給已大量出口的米格一29,這只適用於國土防空。中國軍方卻看到國際上的戰鬥機需要攻防兼備的趨勢,看中了過去從不外售的蘇一27。蘇聯領導人經過1個多月考慮,才讓中方參觀了蘇一27,隨即達成了出售協定。蘇方有此破格之舉,是出於國際戰略格局和本國經濟困難兩方面的原因,既是想在中蘇剛恢復正常關係時多表現出一些友善,爭取中國在國際博弈中傾向於自己,同時也是為面對嚴重經濟危機的軍工界擴大出口。第一批蘇一27對華出售時單價僅合2000萬美元,7成又是用各種輕工業產品及食品以貨易貨交易形式支付,此時同檔的美制F一15在國上標價卻在6000萬美元以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