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新飛豹脫胎換骨 據稱已使用隱身塗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1 09:59:56  


中國空軍飛豹A戰鬥轟炸機群待命出發。(資料圖)
  2007年8月,上海合作組織“和平使命一2007”軍演在俄羅斯舉行,中國自研的“飛豹”戰機首次异域揚威,受到國際上的高度評價。該機經曆30年艱辛研制,總算修成正果。

  中國近年來不斷推出新型武器,當2007年夏天在俄羅斯舉行中俄及上海合作組織其它國家的聯合軍演時,國際上許多人猜測中方會派“新明星”殲10戰鬥機出場,然而亮相的却是經過改進的新“飛豹”(FBC一1A型)殲擊轟炸機。此次在俄羅斯展示的“飛豹”A型,從表面看同過去相比就有重大改進,據稱其性能更有質的提升,體現了中國戰機的研制經過艱難徘徊和探索後終于邁入了國際先進水平。

  堅持自研改進獲新生

  20世紀70年代前期,中國裝備的戰鬥機、轟炸機全是50年代和60年代初蘇聯提供的機型的仿制品,自研的作戰飛機只有南昌飛機制造廠生産的强一5,也是根據對地攻擊要求對米格一19所做的改型設計。1974年初的西沙之戰雖然獲勝,却暴露了缺乏海軍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嚴重弱點。當時中國的海空軍航空部隊裝備的殲擊機、强擊機作戰半徑只有400公里左右,又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轟一5航程較遠却過于老舊。在海軍提出研制能遠程作戰的新型攻擊機的呼籲後,國防科研部門幾經論證,1977年新殲轟機的項目得以正式上馬。

  改革開放啓動時的中國航空業,技術水平至少落後于西方20年,幷缺乏追趕的人才和設備,因此軍委領導一度考慮殲轟機這一難度很大的項目能够和英國或法國聯合研制。1979年中方派員考察談判時,對方提出的合作條件却很苛刻,在不提供核心技術的條件下還要價21億人民幣(當時合13億美元)。同年全國財政收入剛逾千億元,所撥全部國防科研經費不過幾十億,一個機型投入這麽多錢根本無法承受,于是對殲轟機還是决定立足自研,進度却不得不放緩。1982年11月,殲轟一7計劃再次全面啓動,幷于翌年4月被鄧小平批准列入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由陳一堅擔任總設計師。

  當時,“飛豹”的研制經費只相當于1億美元,同西方國家研制一個機型至少需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不可同日而語。限于條件,許多試驗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處理大量數據,繪圖過程完全依賴手工,不免拖長了時間。1988年12月14日,該機首飛成功,空軍却認爲此機型在國際上已經落後,于1992年表態將不予采購,只剩下海軍航空兵獨立支撑。90年代後期中國引進了俄羅斯蘇一30戰鬥機,該型機除具備蘇一27的空中格鬥性能外,還有良好的對地攻擊和較大的載彈量,許多人認爲其完全可以替代“飛豹”。不過海軍航空兵考慮到蘇一30價格太高不能大量采購,另外中國必須推出自己研制的殲轟機而不能完全走外購之路,終于把這一項目堅持完成。

  1998年末舉行珠海航展時,FBC一1型“飛豹”作爲中國自行研制的雙座、雙發、多用途、全天候的新型超音速殲擊轟炸機首次亮相,在國內外航空界一時引來轟動效應。

  “飛豹”亮相幷于1999年服役後,成爲中國惟一國産的能够飛到南沙完成攻擊轟炸任務而返航的飛機,幷且中途不用加油。不過它出世後引來國內專家不少非議,認爲其設計思想和技術水准還停留在70年代,發動機國産化又無保障,真是一個“食之無味、弃之可惜”的“鶏肋”。

  進入新世紀後,航空工業部門得到了國家較大的資金投入,加上追踪世界新潮取得了重大科技進步,得以對“飛豹”進行了全新改進,于2005年又推出A型。該型機除海軍認可外,終于也被空軍接受。2007年8月空軍批量裝備的“飛豹”A型殲轟機飛到俄羅斯參加軍演,性能被認爲强于西歐和俄羅斯80年代研制的“狂風”和蘇一24攻擊機,具備了第三代戰鬥機的特點,可成爲實施千公里外遠程打擊的空中利器。

  30年治愈“心髒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