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解放軍列裝首台防化偵察機器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17 09:03:15  


資料圖片:防化官兵正在開展偵檢、洗消演練。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33項科研成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其中23項在全軍推廣,100%應用於多樣化軍事任務戰場;編寫《化學事故與應急救援》、《某型劑量儀使用說明》等4部教案在全國公開發行,成為軍地防化專業訓練教材;出色完成上海APCE會議、上合組織峰會、奧運會等重大國際活動保障和多起化學事故應急救援任務。

  短短幾年間,南京軍區某防化技術大隊就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初冬時節,記者走進這支神秘部隊一探“奧秘”。

  緊盯戰鬥力空白點

  “某危險化學品倉庫發生洩漏,劇毒氣體正在急劇擴散,洩漏源不明……”11月初,演練現場,該大隊應急救援分隊聞令出擊。

  放出機器人,打開控制箱……在技術人員遙控指揮下,一台身高不及人膝的機器人,攀爬一道道樓梯,跨越一個個障礙,深入染毒區自主搜索毒氣洩漏源。一組組化學分析數據和一幅幅庫房內部實景傳回控制箱,鎖定毒氣洩漏源。場外專家迅速發送處置指令,機器人跟進作業,很快排除險情。

  此次演練的“主角”——遙控防化偵察機器人,前不久順利通過總部科技成果鑒定,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這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就是這個大隊防化技術室與某大學聯合研製而成的。

  一個身居基層的營級裝備技術保障單位,何以能夠研製出如此尖端的科技成果?

  2004年4月,該大隊高級工程師韓益利組織一次劇毒氯氣瓶洩漏事故救援,由於當時技術條件不具備,他們只能穿著普通防護服進入隔離區,雖然憑借經驗降服了“毒魔”,但險些付出生命的代價。雖然在一些發達國家,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高危環境偵察作業,但由於技術上封鎖,國內防化系統機器人研發運用仍然是一片空白。該大隊主動承擔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2009年年底,中國第一台遙控防化偵察機器人在這個大隊誕生,填補了國內同類技術空白,獲得1項實用新型專利和兩項軟件著作權,並榮獲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

  過去,大範圍、多點位、實時不間斷自動監測,一直是核監測的技術瓶頸,核輻射源準確定位只能搞“人海戰術”,靠單兵進行拉網式儀器檢測,作業效率極低。

  國內沒有現成經驗,國際上這也是一道難題。這樣的項目要不要上?

  2006年年底,經過科學論證,該大隊主動申請立項,並成立由工程師廖韓林領銜的課題組。經過一年多的攻關,他們成功應用動態網絡、輻射測量、衛星定位等多種新技術,研製出“核監測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獲得國家專利。

  該系統最大可容納6萬多個輻射傳感器節點,不僅能對20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多個核輻射源,進行實時不間斷自動監測,還能對輻射源進行遠程精確定位,準確測量。北京奧運會期間,該成果首次亮相上海賽區,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這個大隊先後取得數十項科研成果,90%以上融入了國際國內核化專業領域先進技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