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兩年,建立起常態化機制
2010年11月2日,由“舟山”艦、“徐州”艦和“千島湖”艦組成的中國海軍第七批護航編隊,從舟山某軍港揚帆啟航,第二次駛向亞丁灣、索馬里海域,開始了我護航編隊的第六次有序輪替。
時光追溯到兩年前,那時的護航編隊沒有批次。自2009年4月2日第二批編隊起航後,此前到達亞丁灣的艦艇編隊變成了“海軍首批護航編隊”。
稱呼的改變,標誌著中國海軍護航行動進入有序接替、常態化運行的新階段。
“當時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鑒,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面對的都是新情況新問題,總感覺沒著沒落的,心理壓力較大。”南海艦隊司令部航海業務長張超談起首批護航經歷,當初的那種緊張、艱辛場面依舊曆歷在目。
兩年之間,組織指揮協調機制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更加貼近;遠海後勤保障模式日漸成熟;遠洋裝備動態保障趟出新路……“現在,護航對我而言已經習以為常。”如今,張超又隨“昆侖山”艦執行第六批護航任務,即便遇到更為嚴峻複雜局面,他也能應對自如,游刃有餘。
兩次護航,感受各異。和張超一樣,從第五批護航編隊開始,許多艦艇和官兵第二次來到亞丁灣。他們表情裡,已經看不到初來乍到時的緊張和不安,而是多了幾分淡定和從容。
隨著與常態化護航相適應的多種新機制相繼建立和良好運行,每批護航編隊執行任務的時間越來越長,護航效率越來越高,中國海軍的護航行動愈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