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衝繩海域的中國艦艇編隊。 |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青年參考》文章稱,美國及其亞太盟友合力打造的“島鏈”並非堅不可摧,中國海軍近年來持續加強遠航訓練,意在為日後突破封鎖積蓄力量。
“和美國一樣,中國有在公海航行的權利。”10月下旬,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塞西爾.黑尼針對中國軍艦在沖繩毗鄰海域航行表態。話雖如此,收緊對中國海軍的“島鏈封鎖”,依然是美國的長期政策。分析稱,發酵的釣魚島爭端或成解放軍衝破“島鏈封鎖”的契機,中國海軍前出太平洋的行動趨於常態化,將為中國航母戰鬥群日後的軍事行動奠定基礎。
四大節點決定“第一島鏈”
美國從冷戰年代開始構築的亞太“第一島鏈”有四個關鍵節點:“鏈頭”是韓國,“鏈尾”在菲律賓,“鏈鎖”是台灣,“重心”在日本。
隨著戰略東移,向亞太派駐先進武器成為最讓五角大樓忙碌的事情。近期,美軍表示將考慮重返菲律賓蘇比克灣,並邀請越南軍政官員參觀航母,均反映出強化“島鏈”的意圖。此外,為確保這條防線的有效性,美國還加強在“第二島鏈”的關節點——關島的兵力部署,從核潛艇到隱身轟炸機全都聚集到不足百餘平方公里的該島,它的地位形同“第一島鏈”的“監軍”和“司令”。
從經濟角度出發,美國重視向“第一島鏈”周邊派遣新概念艦艇,試圖以小股精幹力量監控中國海軍主力動向,從而“以逸待勞”。美國海軍已確定在新加坡部署3艘左右的瀕海戰鬥艦(LCS),該艦吃水淺、功能多且航速極快,西太平洋任何一處發生事態,都能作出快速反應。日本《世界艦船》雜誌載文稱,瀕海戰鬥艦的航跡將遍布馬六甲海峽、宮古海峽、巴士海峽等,這些恰恰是中國海軍突破“島鏈封鎖”的必經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