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技術與人力間尋平衡 美軍轉型新目標能實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8 08:43:10  


 
  事實上,自入主五角大樓以來,蓋茨就一直在倡導與其前任拉姆斯菲爾德截然相反的軍隊轉型方案。與拉氏強調“先發制人”,精簡軍隊,投資於“智能”武器、偵察系統和信息網絡,用速度、隱蔽性、准確性、網絡取代大規模兵力不同,蓋茨的轉型思維則傾向於將反恐持久戰作為中心目標,認為要贏得反恐戰爭,僅僅靠技術力量及軍事手段是不够的,蓋茨在多種場合都強調發揮美國“軟實力”的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軍的轉型在拉姆斯菲爾德時代達到“暴力崇拜”的頂峰,在蓋茨時代又有理性回歸的意味。盡管美軍先後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但伊拉克的嚴重騷亂、阿富汗南部的暴力,以及大量士兵陣亡都表明,雖然美軍擅長摧毀目標,卻不擅長國家重建。有時候強大的火力不但毫無用處,而且還會適得其反。

  在蓋茨看來,美軍轉型的當務之急是擊敗“基地”組織成員和其他恐怖分子。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打贏針對恐怖分子暴力活動的“持久戰爭”。在這一過程中,僅僅憑贏得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或只一味地采取暴力手段都不足以實現這一目標。

  因此,蓋茨提出的新的軍隊轉型目標——均衡,既有平息反對聲浪的意味,也表明了仍要將“不規則戰爭”進行到底的立場。也就是說,美軍發展必須保持均衡,既確保有能力打贏針對恐怖主義的持久戰爭,又要保持其在常規軍事領域的優越地位。

“用大腦而不是用子彈”

  就美軍在伊拉克的現狀而言,蓋茨的轉型思路也并非沒有道理。明眼人都知道,盡管美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地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是接下來的情況卻嚴重地影響了美軍所謂的“軍事聲望”。亂象叢生的伊拉克不但成為更多美軍士兵的夢魘之地,也促使美軍內部更多的“有識之士”苦苦思索,為什麼如此強大的軍隊卻難以擊敗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對手。

  難怪有西方媒體評述,在伊拉克作戰要“用大腦而不是用子彈”。前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中將就曾表示,在伊拉克,軍隊需要更多大腦而不是肌肉,需要更多耐心而不是進攻。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自蓋茨上任起,就明確提出,光靠軍事手段不足以贏得戰爭,必須把高端軍事裝備與低端的培訓、溝通和建設等技巧結合起來使用。

  一般來講,軍事作戰能力分硬性戰鬥力和軟性戰鬥力。前者主要指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後者包括軍人的精神品質、部隊士氣、對作戰地域的文化、宗教、民族等知識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等。伊拉克戰爭的實踐表明,軟性戰鬥力對戰場勝負的影響越來越大。因為人類的暴力行為雖然繼承了動物社會的一些本質和特征,但它畢竟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一路走來,并在不斷強化自身的存在和影響。所以,人類戰爭中亦有相當部分內容屬於軟性戰鬥力的範疇。就此意義而言,軟性戰鬥力對戰爭的勝負有著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曾因屢屢侵犯伊拉克宗教文化的敏感地帶,而引發當地示威游行和抗議複仇源源不斷,并將更多的伊拉克民衆推到了反美武裝分子一邊。在此情況下,美軍的技術優勢不僅發揮不出來,反而處處被動挨打。難怪五角大樓的一位高官感言:“這是一場人的戰爭、一場文化衝突,而不是技術的戰爭。”

  所以說,隨著信息時代軍事行動中軟性戰鬥力作用日漸突出,習慣於從技術層面看待作戰問題固然正確,但是當對手采取非常規手段作戰時,深刻理解對手的文化背景,提高文化認同和感知能力,往往比單純增加軍隊數量、提高武器質量更為重要。如果只習慣於用軍事手段解決戰爭問題,不重視運用 “軟實力”,就無法從真正意義上贏得戰爭的勝利。因為即使戰勝了對方的肉體,卻無法征服對方的心靈。這也是美軍在伊拉克深陷困境至今,蓋茨極力推動“技術型”美軍向“人力型”轉型的主要原因。

在技術與人力間尋找平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