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刺探曆來是一場看不見硝烟的戰爭。
表面平靜的中美國際交往,其背後實際上正在進行著一場隱蔽的鬥爭——美對華情報戰可謂無孔不入,無時不在。
情報系統提供的信息,影響著外交政策,美國政府急需通過情報來權衡利弊得失,從而做出有效的對華决策。然而,情報也是一種制約。一方面,關于中國的情報內容,影響著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基本判斷;另一方面,情報來源的局限性、選擇性和傾向性,也制約著白宮了解中國的視野和角度。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領域與美國對立,中國自然成了美國情報工作的重點對象。其中,軍事戰略機密,是美對華情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以前,美國肆無忌憚地利用各種渠道開展對華情報工作,各種公開和挑釁性的手段無所不用,如冷戰時期曾派U-2偵察機頻繁入侵中國領空,進行軍事偵察活動。
中美關系正常化後,美國對華情報工作的公開和挑釁性有所收斂,但活動的密度和數量幷未减少,反而更加不遺餘力,只不過其方式變得更隱蔽和多樣化。
蘇聯解體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認爲,“中國是最令美國感到不安的國家”,“中國應該成爲中央情報局日常工作的重點”。基于這種認識,不光是中央情報局,美國整個情報體系都日益重視幷不斷加强對華情報工作。因此,美國的對華情報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期,各諜報機構通過種種方式,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情報活動,搜集從國家戰略、軍事實力,到經濟發展、社會動態等方方面面的情報。
進入新世紀,美國對華情報偵察的特點,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一,秘密的情報搜集活動顯著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美國先進的偵察技術與裝備,它可在不引起中國警覺的情况下,實現既定偵察目的。其二,美國一方面改善和發展同中國的關系,强調中國是美國的“利益攸關方”,另一方面却不斷加强對華情報工作。美國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是由中國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和情報工作的性質决定的。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美國自以爲是地稱中國“發展方向不確定”,未來不知是敵是友。于是,它采用“兩面下注”和“對沖”的辦法,以防範中國成爲有能力挑戰美國的潜在對手。毫無疑問,在冷戰時期,蘇聯是美國的頭號防範和情報工作對象;而現在,美國有像昔日對蘇聯那樣對待中國的趨勢。簡言之,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和潜在戰略價值,决定了美國要在戰略上警惕和防範中國,從而把對華情報工作放在整個情報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小布什上台後,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指導”美國情報機構的對華間諜活動的。細觀之,他似乎進一步調整和加强了對華情報工作。
首先,小布什十分重視情報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他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重新整合了情報力量,對華情報工作也得到整合和加强。據報道,美國情報部門的雇員超過15萬人,每年所需開支多達300億美元。在這些部門中,大都設有專門針對中國的機構。
其次,小布什政府不斷完善對華情報工作體制。2002年7月,美國國會下設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出台的“第一份報告”,就勸告國會徹底完善對華情報搜集體制,幷提出了多項建議,如要求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美國人提供情報、鼓勵美國人學習中文和研究中國等。隨後幾年,該委員會每年都在國會舉行10次以上的聽證會,提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研究和評估報告,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能源、地區問題、軍事等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推動和協調了美對華情報工作的開展。
第三,在對華情報工作上,小布什日益重視與盟國的協調和配合。美國對很多國家的情報都感興趣,但對中國下的功夫格外大。在2007年舉行的美日印澳“2+2”安全保障會議上,美日發表共同聲明,確認雙方將在導彈防禦問題上共享情報。此前,美印在新德里舉行了國防工作小組聯合會議,雙方交換了有關中國的軍事情報。這些活動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圍著中國轉”。目前,美國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建起接觸機制,交換大量有關中國的情報,在中國周邊地區形成了較完善的“防華情報連綫”體制。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國力的提升,美國將不斷加大對華戰略防範力度,對華情報工作將隨之不斷增强。今後,運用高科技手段和各種人力渠道全方位獲取有關中國的情報,將成爲美國對華情報工作的趨勢。(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