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劉亞洲上將:今日中國非常需要一批猛將良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15 14:39:48


 
  鴉片戰爭後,中國這頭東方睡獅一度從夢中驚醒。滿清王朝本該憂患於心,改弦更張。然而,“睡獅”只是翻了個身,又再次睡去。及至甲午戰爭來臨,朝野上下仍然沉浸於“天朝上國”的夢幻中不能自拔。 

  社會變革是被革命威脅逼到墻角的結果,危機和失敗的憂患推動了改革。然而,當憂患的壓力降低時,苟安傾向又將代替改革。缺乏面向未來的憂患意識,就只能失去變革發展的良機,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被動挪步。 

  安於現狀,不思變革,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和文化基因:農業經濟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性格重塑入主中原的所有游牧民族,使他們由馬背而鑽入轎子,悠悠然間喪失血性,更難保此前的憂患意識。曾經橫掃亞歐的蒙古鐵騎是這樣,馬踏中原的八旗軍也是如此。 

  中華民族缺少歐洲那樣的啓蒙運動,精神重壓導致民族無法完成現代性格的塑造。百年來,我們一直是在兩個極端中搖擺:或者夜郎自大,或者諱疾忌醫。戰後本應反省,努力塑造全民族的憂患意識,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因為心理上的不成熟而走向悲情,異化成了弱國心態。這種心態的突出表現,不願正視對手的長處,甚至不容許有人講對手值得學習的地方。 

  甲午之戰後,日本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撰寫了長達幾百萬字的《阪上之雲》,後被改編成長達20多小時的13集電視劇,系統總結反思他們稱作“日清戰爭”的經驗教訓,看後使人震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掌握太平洋戰爭開戰關鍵的日本舊海軍軍令部的參謀們,秘密聚集在一起舉行“海軍反省會”,討論戰敗的原因,反省會每月一次,從1980年到1991年的11年間共舉行了131次,實在值得我們深省。 

  最大的危險是看不到危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