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產品亦出口到歐美等不同市場。(圖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據大公報報導,雖然美國鐵了心要用“產能過剩論”來打壓中國產品,想置中國電動汽車、光伏、電池等新興產業於死地。特別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以違背經濟學家良知的方式,反復指責中國“產能過剩”。但是,這一切正在淪為經濟學笑話、國際笑話、時代笑話、歷史笑話。就目前耶倫們發表的言論來看,“產能過剩論”至少存在三大邏輯錯誤。
第一個邏輯錯誤:產品出口就是產能過剩。耶倫們的邏輯是,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光伏、電池等產品,都需要出口到歐美市場,於是就認為中國出現了產能過剩。否則,就會傷害全世界的企業和工人。我們不禁要問,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飛機,出口的多還是自己使用的多,波音公司是不是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應當壓縮產能呢?還有,歐美發達國家生產和製造的芯片,主要是出口還是自用,是不是也是產能過剩,應當壓縮產能。
很顯然,美國存在很嚴重的“雙標”,面對中國新興產業興起,想用“產能過剩”的手段瘋狂打壓中國產品,並以此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但這在邏輯上是錯誤的,既不符合經濟學原理,也不符合經濟學邏輯。按照耶倫們的邏輯,所有國家都維持自產自銷格局,企業和農業生產者等,也應當自給自足,回到原始社會中去,而不能進行商品流通、商品交易。否則,就是“產能過剩”。
第二個邏輯錯誤:技術先進就是產能過剩。在耶倫們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上,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中國政府給予電動車、光伏等國內清潔能源產業相關補貼。耶倫聲稱,中國之所以會提供大量補貼,就是為了在這些行業占據全球主導地位。而因為補貼變得廉價的中國產品,對美國及其盟友產生負面影響。她甚至煞有介事地稱,中國此舉會扭曲全球市場,傷害全世界的企業和工人。
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美國媒體不久前發表的一篇分析報告,對美國指責中國新能源汽車出現產能過剩提出質疑。報告顯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絕大多數排名靠前的汽車出口商,其產能利用率均處於國際公認的正常水平,美歐面臨的問題是企業效率不如中國企業。報導還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市場,產品出口占總產量的比例遠低於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汽車生產國。如果中國確實存在“產能過剩”,可能會導致大量停車場擠滿了未售出的新車。但彭博社綜合上市公司公開信息與行業協會數據分析,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並不高,無法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