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人文經濟」:中國發展新道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15 16:12:15  



  也就是說,一方面人文經濟推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奉行能力主義,鼓勵效率和競爭,另一方面它又反對片面地追求高效率、高產值、高資本收益率和高技術水平,主張協調經濟與人文、環境、生態的關係,將效率與競爭建立在尊重人性和人類普遍價值觀的基礎上。

  所以,人文經濟的關鍵是,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價值規律配置資源和生產力、通過價格信號協調供求關係、通過競爭機制分配國民收入,又要建立有利於弘揚道德、鼓勵合作、保護人權、尊重人格、實行民主、保護生態環境、效率與公平協調、技術與人性兼顧的人文主義機制和環境。

  人文經濟的特徵是:一、經濟形態市場化。即並非回到官控經濟、農本商末經濟或計劃經濟的時代,搞單一的資源官府壟斷、國家所有和平均主義,而是維護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實現產權清晰化、財產共有化、管理科學化,促進自由競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以股份制為代表的共有制。二、企業行為人文化。建立人文經濟,核心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或人文企業。企業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潤也不是資本,而應是人;人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應建立以人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倡導道德、關懷、仁愛、合作。三、經濟環境生態化。即不應以犧牲環境、生態和人的生命健康為代價從事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應有利於環境質量的提高和生態多樣性的發展。四、高新技術人性化。即發展人性化的新科學、新技術,尊重人的價值,體現人間健康的倫理關係。五、決策機制民主化。即祗有民主的,才是符合民本思想的。六、宏觀調控法制化。人文經濟並不是人治經濟,而應是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法治經濟,法治才能保障人的尊嚴。七、保障制度全民化。即要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全民保障體系,做到人人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八、社會生活公平化。即人們機會均等,分配合理,共同富裕,沒有絕對的貧困者,收入不會成為影響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障礙。

  人文經濟的核心之一是建立人文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其特點是:一、產權關係明晰,股權分散,民眾持股;由工會統一掌握本企業職工的聯合股份,避免股權分散,以便在股東大會上以同一個聲音發言,以唯一的代表行使職工股份聯合所帶來的總額投票權,從而佔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二、企業以保障人的幸福、尊嚴為最高目標,贏利僅為實現最高目標的手段之一,不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唯一目標,企業積極履行其社會責任。三、企業經濟與企業文化共同成長、繁榮,企業既要注重生產,又要促進文明的進步、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發展。四、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生產為中心進行經營管理,實行開放式發展,充分尊重職工的願望,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優化職工的精神處境、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企業內部達成效率與公平的最佳結合,企業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和全社會的福利保障、人才流動、資源共享、共同富裕、充分就業。五、實行工人參與制度和民主治理制度,政企分開,依法保障企業職工的當家作主的權利;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者之間互相制約,發揮職代會的作用,提高職工代表在股東大會、監事會中的比例,以確保勞動者的利益不被損害。六、採用集約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節約資源,節約勞動力;企業與社會、環境之間良性互動,形成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型企業經濟、綠色企業文明;企業成為技術進步、知識創新的中心,勞動者知識化,知識人性化,克服技術對人性的傷害、桎梏和異化。

  如何發展人文經濟

  發展人文經濟的措施首先是鑄造人文企業、人文城市、人文鄉村、人文社會、人文政府;從「人文奧運」發展人為「人文北京」、「人文中國」;大力發展網絡、軟件、動畫、遊戲、娛樂、影視、廣告、設計、旅遊、休閑、服裝、飲食等文化產業,建設「文化中國」(日本已提出從「製造業的日本」轉向「文化日本」,二○○二年其文化產品對美出口是鋼鐵產品的五倍)。

  其次是加大對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的投入,改變過度的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的做法,大力發展義務教育、社會保障事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事故率;鼓勵企業承擔其社會責任,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信用水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鑄造「高貴中華、文明中國」。

  第三,要扶助弱勢群體,有效地開展扶貧工作,進一步採取措施解決「三農」問題,加速城市化,對失地農民進行妥善的安置,加強對農民工的崗位培訓,保障農民工的權益,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重視城市貧困問題,幫助下崗職工,減少失業,更多地採用人性化技術,改善勞動環境,有效防治職業疾病,緩解城市交通和生存壓力,保證食品安全,保護居民房屋等合法財產不受侵犯。

  第四,公平稅賦,公平競爭,實行股份的人民共有,加強對財政的監督,完善金融制度,健全股市機制,遏制通貨膨脹,鼓勵捐贈和公益事業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實行透明行政,打造法治政府,鏟除貪污腐敗,妥善解決徵地、上訪、黑社會化、精神賠償、過度使用死刑等問題。

  第五要提升國家軟力量、軟實力和綜合國力,以綠色GDP、國民幸福總值GHP、國內發展指數MDP等指標體系重新衡量和評價經濟發展;實行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公民權利,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民的創造力,提升民族創新能力,建立現代人文經濟制度和現代人文社會制度。

  第六,確立「規則文化」,遵守WTO等國際「遊戲規則」,批判傳統的不擇手段的權謀文化,尊重對手,尊重客戶,尊重合作夥伴,回報社會,實現「善的循環」,大力宣傳「民主、公平、人文關懷、保護弱勢群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物質和人文皆高度發達的「現代中華文明」。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思維、新路徑,而「人文經濟」將是既符合當前和未來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需要,又順應世界潮流的中國最佳戰略選擇。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3月號,總第87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