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和平協議芻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04 11:47:28  


 
  身份與定位緊密關聯。兩岸關係既為一個中國內部的關係,就理應為這種關係定位設計出相應的身份,雙方才能正常進行政治性接觸、協商、談判。學只朋友們的身份設計是否可行不妨再研議,他們的貢獻主要在提出了問題,並進行了前瞻性思考,為成熟穩妥的方案出台作了鋪墊。這完全符合胡錦濤總書記所宣導的“彙集兩岸專家學者智慧與經驗,集思廣益,研討兩岸關係發展的各項政策性建議”之精神。

  化解外交糾紛需要智慧

  和平協議談判過程中,無可回避會涉及外交領域。多年來,兩岸敵對狀態突出反映在國際場合和外交攻防上。所以,各方自然關注,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定之後,外交領域是否就此風平浪靜?如果外交領域仍有糾紛情事發生,難道雙方仍處於敵對狀態?

  這個問題很重要,須預先闡釋清晰,否則,很容易授人以柄,成為“台獨”攻擊誣衊的靶的。

  回答此問題仍然要回到兩岸關係定位上來。即所謂的結束敵對狀態,是要結束一個中國內部海峽兩岸之間的敵對狀態,將要締結的和平協定,是兩岸之間的協定。該協議所要解決的,是雙方不再敵視、人民可以正常往來的問題。雖然台灣對外稱“中華民國”,大陸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和平協議決不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國家或“兩個中國”之間的協議。鑒於中國事實存在的兩個國號的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場合自然不可能相互承認和見面,雙方在外交領域的糾紛也不會因為簽訂了和平協議而自動消失。

  台灣有些朋友原來的期望值較高,希望在和平協定的談判過程中,大陸能夠正視“中華民國”問題,以某種方式予以承認或加以解決的。

  前文已述,“國號”問題是一道更為複雜的難題,如何解決那是其他雄文的任務。但必須說明,國號、外交問題恐無法與和平協議同步解決其實是台灣方面自己設限造成的。因為台灣方面已宣佈了“不統、不獨、不武”的方針,講明了“未來8年不會同大陸談統一”,“有生之年都可能看不到中國統一”。由於兩岸和平協定僅僅解決結束敵對狀態問題,只有中國統一協議才能解決國號、外交問題,故不談統一就無法涉及國號與外交問題,更遑論予以解決了。試想,如果兩岸一開始談的不是和平協定而是統一協定,那麼,談成簽署之日肯定便是國號問題完全解決、外交對立徹底化解之時。當然,這在目前是不現實和做不到的事情。

  我們還可以從“九二共識”的視角來看問題。“九二共識”是目前雙方達成的唯一政治共識,也是和平協議的依據和基石。台灣方面認為,“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那麼,即便按此邏輯推演也可得出結論:因為是“一個中國”,所以雙方的敵對狀態可以結束了。又因為是“各自表述”,所以雙方在國際場合和外交領域的困擾仍會繼續。若要實現外交無糾紛,那首先要做到“一個中國,同一表述”。目前,還不具備實現“同一表述”的條件。

  和平協議只是兩岸政治談判的第一階段,它並沒有解決兩岸間的全部問題,特別是統一問題;雙方在外交領域仍然存在問題是必然的和正常的,沒有問題反倒是非常態和不可思議的。兩岸正常交往與涉台外交是不同的事務,國際間早就有了既定的遊戲規則,人們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和必要的心理準備,不要以為和平協議解決了所有問題,從而有超越實際的預期。如此認識,甚或以某種文字表述寫入協定,反而可能使和平協議的會談過程順利,並對“台獨”陣營註定發起的攻擊預先設防。

  簽訂並遵守和平協定,兩岸將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不再有衝突和戰爭之虞,交流交往亦將全面正常化,雙方均收益無限。但“中華民國”或“台灣”仍不能正式加入聯合國和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仍不能與大陸建交國搞雙重承認。這可能就是兩岸關係未來時的狀況。當然了,人們有理由期待外交麻煩盡可能不要激化和尖銳化,不要衝擊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大局。台灣方面提出了“外交休兵”的概念。大陸方面亦在積極思維大勢、審慎處理個案。

  總之,在協商、簽訂和平協定直至未來開啟統一談判這漫長過程中,兩岸如何理解、控制、化解仍然不可避免的外交困局,需要大智慧、大手筆、大心胸。正如胡錦濤所說:“我們瞭解台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感受,重視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於台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一段講話,已經展現出大陸方面的善意和未來處理具體問題時存在的彈性空間。只要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符合一個中國原則,雙方通過協商,相信可以做出合乎情理的安排。

  永久和平需要確立方向

  促成兩岸開始政治談判,達成和平協議的原動力是,雙方都需要和平,都企盼避免危機、衝突和戰爭。但也無法否認,雙方的想法和心態並不完全一致,存在微妙、複雜、明顯的差異。

  大陸方面當然希望和平協議能夠促進兩岸的交往和融合,最終走到和平統一的終點站。台灣執政當局考慮更多的則是“做不到相互承認也不要相互否認”,長期“維持現狀”,和平共存。

  和平協議的發展方向是甚麼?畢竟,“和平統一”與“和平不統”、“和平分立”是不同的路線。

  我們暫且不論是否能將“和平統一”這個辭彙寫進協議,但心中不應迷失方向。位於統、“獨”之間的中間路線目前在台灣的確得到了很多認同,有其存在的客觀性,但它畢竟是兩岸關係中的一種不確定狀態、待抉擇狀態和易變化狀態。我們有理由期待這種狀態不要無限期、無方向發展,使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橫生枝節。

  1979年元旦,大陸方面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了兩岸實現通郵、通商、通航“三通”的主張。在歷經種種曲折、坎坷之後,30年過去,人們終於迎來了全面“三通”的曙光。現在,雖然兩岸都表達了“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的意願,但可預見,前行的道路仍不會平坦。沒有人懷疑台灣方面的誠意,但人們確有擔心,在目前島內政治、經濟大環境下,基於選票和繼續執政的考量,台灣執政者是否真的有決心、有魄力推動兩岸政治談判邁出實質性步伐。希望兩岸和平發展的所有中國人不怕“拖”,也會耐心“等”,他們的心情和願望大概可以套用一句詩語來表述:30年太久,只爭朝夕!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4月號,總第13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