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民衆黨未來的可能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4-06-06 16:22:48


 
  如果都講求信義不貪污 柯文哲便無賣點

  同樣的,當柯文哲宣稱“我衹要不貪污就贏藍綠兩黨了”,但若賴清德大舉肅貪、國民黨在新崛起的韓國瑜與新青年“立委”推動清廉問政的訴求下,柯文哲的“清廉”問政就不一定會成為他的“核心優勢”了。

  當然,要人人講信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個腐朽沉淪的組織都會有結構上的僵固性。民進黨執政8年成了前中研究院長李遠哲口中“比過去更腐敗”的執政團夥;而國民黨的結構性腐朽與內鬥內行的組織文化和衹顧私利不顧社會公益的組織風氣,要能有所改變、乃至改革,恐也很難很快見效。這即是尚無執政包袱的柯文哲,在問政上最大的資產與優勢之一。

  雖然,在既有資源與條件下,民衆黨要拓增支持版圖看似不易,但若因柯文哲與民衆黨既有團隊的強力監督與清廉問政,能帶動起藍、綠兩黨內部的革新,進而能促使“不貪污”成為三黨有志氣者所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標與改革方向,不也因此達到柯文哲“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初衷了?

  民衆黨因資源有限,導致在地方組織的發展與政治人才的培育不足。柯文哲常說的一句話是,政治不需要找問題的人,而是要解決問題的人。不過,不先找出問題所在,便很難解決問題。

  資源不足 組織與人力發展都是問題

  就策略面思考人力資源發展問題,通常不僅著重眼下人才的需求與培養,針對未來發展所需人才,也應有步驟、有規劃地推展。就這一點,早年國民黨的革命實踐研究院在人才培養上發揮了不小功能,但自李登輝以降,國民黨人才四散分裂,甚至因內部腐化而導致組織風氣敗壞,在人才啟用上逐漸形成劣幣驅逐良幣,以致到今天黨內領導層級每況愈下的局面。

  民衆黨作為新興政黨,目前看似人才有限、各地方組織欠缺資源、扎根不足,但政黨的發展與政治明星的崛起歷程,本質上原就有所不同。政治明星可以依賴個人魅力、公眾表現與媒體傳播,或再加上刻意的包裝而迅速崛起;但政黨組織、人才的養成、基層的耕耘,則需要踏實建置與日積月纍,才可漸見其功。

  柯文哲靠一己魅力造就民衆黨一時的聲望,就好像某一新創事業靠著一項主力明星產品而突然大發利市。但後續的生產製程管理、品質控制、行銷通路佈建、因應未來業務擴充及新產品開發所需的產、銷、研人才之培養,都必須投入心力資源穩步推展;這些制度面及SOP的建制與纍積,絕非一蹴可成。

  古云,中興以人才為本。但何謂人才,則必須深究。首先,人才必須從柯文哲長期所強調的“價值理念”著手。而一個組織的價值理念,則必凝固成形並深植於其組織文化中。

  一個人的價值觀通常不易改變,然而,能力卻是可以培育發展的。因此,優秀的企業在招取人才時,除了職務上所需技能及個人潛質外,重要的就是對其價值觀的瞭解與查考。如果組織領導人真心重視個人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則在人才晉用上,就必重視其價值觀的查考。

  民衆黨今天已不是打游擊、搶山頭的山大王式政黨,既不能“撿到籃里都是菜”,也不能因為有人帶槍投靠就一律接收。否則,價值觀及理念日益衝突、小人文化滲入組織內,民衆黨早晚將同樣淪為現今藍、綠兩黨劣幣驅逐良幣的境況。且民衆黨不似國民黨與民進黨擁有龐大資源,藍綠兩黨現如今猶似百足之蟲死而未僵,內部自還有許多腐蟲寄生;一旦民衆黨也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便會加速泡沫化。

  藍綠政黨百足之蟲死尚未僵

  有人才,才有組織。人才與組織又需要有資源與財源的後勤支援。柯文哲作為民衆黨的“創業老板”,財源與資源的創收,是他責無旁貸的責任。重要的是,民衆黨作為有別於藍綠腐敗政黨的“清廉政黨”,財源與資源應取之有道,且必須符合陽光、透明的基本原則。至於在堅守陽光透明與取之有道的原則下要如何開創財源,相信以柯文哲的聰明才智和民衆黨目前所匯聚的各方人才,衹要發揮“創新創意與創業”的三創精神,開拓人才與組織發展所需的基本財源,應也不是難事。

  未來,民衆黨對內,需建立吸納、儲備、教育人才與高築牆廣積糧的一套SOP;對外,則從柯文哲本身做起,強化有別於藍、綠兩個日漸腐化陣營的獨特體質與文化,並行之於問政績效與品質中,包括堅守清廉、符合公義、落實公開透明與社會正義的理念訴求等。

  此外,民衆黨需有成功不必在我、凡事以善良人民為念的奮鬥精神。這看似矛盾,卻是民衆黨突破藍綠夾殺的唯一之道。因為,若為了達到執政目的而不擇手段,或是在三黨比爛下才能取得執政權,都非社會與善良人民之福。

  我從儒家與道家的思想,來分析“成功不必在我”的思考。儒家是講求入世的,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儒家入世是為了救世,但救世仍需堅守“仁”(孔子)與“義”(孟子)的價值理念。仁的基本精神,衹不過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親親而仁民”的愛人利他精神罷了;義的基本精神則是“知羞惡之心”、“行仁由義”罷了。既知羞惡之心,不因私利而害公(義),這不是一個從政者基本應有的理念與行為嗎?

  或許,對現今許多藍綠政治人物而言,他們衹要顧好自己的利益,固守一群以利慾和意識形態結合的民眾(選票)就好。但就是因為這些衹顧個人私利政客的腐化,才導致今天台灣的嚴重腐敗與社會民心的不平,也才讓柯文哲與民衆黨有竄起的機會。而柯文哲之所以會受到知識與青年選民的支持,就是他的所言所行符合“仁”(利民利人)與“義”(社會正義)的概念罷了,如果偏離此“道”,柯文哲與民衆黨並沒有存在的立基與必要。

  堅守利人與公義

  在堅守利他公義的正道下仍需窮盡所能,盡力而為;但最後是否能畢其功取得執政,則受不可控的種種環境與社會趨向因素所影響。這種抱持“盡人事聽天命”的精神,也符合柯文哲常說的“該做的就去做”,不能因為擔心受挫或失敗而不起而行。

  道家的出世看似與儒家的入世觀念不同,其實“老子”一書中在很多思想方面仍是入世的。如“上善若水”、“功成身退”、“以退為進”、“不爭是爭”等等觀念思想,哪一項不是入世的呢?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所言“上善若水”。真正最上乘的道如水之善,且上善者“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者即善於適應環境、胸懷如廣淵、待人仁愛、言而有信、為政善於治、處事則有能、行動善於掌握時機;然上善者“為而不爭”,因此才無咎怨。老子並非要人“不為”,而是“為而不爭”;並且,要如“水之善利天下而不爭”。至善者既是要善利天下,又怎會是出世的?

  重點在“功成身退”。老子第九章即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善治政者如水之柔善,但功成既不能自滿而驕,還應即時身退,這才是“天之道”。

  老子已將為政的至善之道說到此境,但常人從政,衹為滿足個人私慾,一旦利用各種不善、乃至惡之手段獲取權位財勢,便又自驕自滿,則不但引發眾怒民怨,還將遺咎自身。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舉

  柯文哲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舉,以善利萬物的理念從政,而非為一己之私而爭權奪利;以儒家精神“盡其所能”,事有功則功成身退,事無功則仍“知其不可而盡力為之”,最終將還是能留名(精神)於世;否則,若與藍綠一些腐敗政客同樣墮落,最後衹會如過江之鯽的一眾碌碌政客,淪為自遺其咎的歷史敗絮。

  柯文哲常說他是“墨綠”的,這句話其實與他在大選時強調的“超越藍綠”有相當的矛盾。或許他自稱“墨綠”是選舉語言與選舉策略的運用。但既然要超越藍綠,自己就不會也不應是小綠、淺綠、深綠或墨綠。

  柯文哲曾把民進黨過去的理念口號“清廉、勤政、愛鄉土”改為“清廉、勤政、愛人民”,其實他已經點出意識形態最嚴重的缺陷所在。因為,既然是愛(善良)的人民,為政者就不應該拘泥於藍綠或統獨。

  如果真是愛台灣善良人民,則若兩岸統一或兩岸統合更有利於台灣人民,則為何不能走向統一或統合?如果獨立衹是讓台灣長期或永久成為美國政府的附庸、殖民地及其手上操弄的棋子,並淪為“獨立政客”剝削、貪腐的政府,則獨立有何“利於民”之處?統、獨之利與弊,從未見台灣政治人物真正深思熟慮的深度剖析!

  且不論利或弊,必有短、中、長期之利弊應加以分析。如果站在“計利當計天下利”的立意思考,政客絕不能犧牲大多數善良百姓之利而衹圖利於少數政客、財團與種種黑金、白金集團。這是柯文哲在選前之夜打出“公平正義”口號之後,必須慎思與辨明之處。

  台灣,有369萬人民在2024選擇了柯文哲;未來,則看柯文哲如何選擇他的從政之路。堅守理念,為所當為,卓然力行,號召更多人走在正途,改變已遭藍綠政客扭曲的社會價值與腐敗的政治風氣,應是柯文哲與民衆黨不致淪為泡沫的唯一正途。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3月號,總第315期,P23-28)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