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30年,絕大多數中國人告別了貧困。 |
中評社香港8月20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19日載文《政經革命六十年,中國面對新門檻》,摘要如下:
過去千百年,中國曾爆發過無數次大大大小的革命運動,一次又一次地更換過統治者,也嘗試過不同的治理模式,但絕大部分人口的命運都未曾改變,生存狀態始終如一。在物質極度匱乏的環境裡,所有人都在無力、無效和無序地應付著無處不在的生存威脅。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種狀況才逐漸改變。其中最大的變因之一,就是凝固僵化的社會形態開始發生“分子裂變”,社會角色日益多元化,勞動分工日益複雜化。它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個體能力和社會能量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而其最終結果,就是成功打破了世代承襲的集體貧困之鏈。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還有一部分人依舊貧困,而富有群體的生活方式更凸現了弱勢群體的艱難處境。但是,在總體上,中國在貧困中循環往複的漫長歷史已經終結,曾經揮之不去的生存危機感已不再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內容。經過世世代代的努力,中國終於跨越了一道巨大的歷史門檻。
主流文化的重心在轉變
這一歷史性巨變,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指引。僅以過去60年為例,幾億中國人足足耗費了30年時間,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但以失敗而告終的政治試驗:馬克思主義信條被奉為治國理念,蘇聯式社會主義被當作楷模,虛無飄渺的烏托邦世界被當作現實生活的目標。結果,整個國家瀕臨破產,貧困之鏈再次加固。
此後30年,中國如夢初醒。意識形態的枷鎖開始鬆脫,管理模式開始轉型,國家形態逐步走向正常化。它所產生的結果,就是今日之現狀:絕大部分人口告別了貧困,基本教育的普及使民智獲得前所未有的開化,越來越多的人口正在向中產階層攀升,國強民富的目標也變得越來越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