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模式”是發展中國家的新樣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4 10:23:26  


 
  第一,改革的循序漸進。這是30多年前開始的中國改革模式最基本的特點之一。所有變化和改革都是逐步完成的,而沒有像許多東歐國家那樣,在共產黨政權倒台後發生劇變,完全放開價格體系,大規模進行私有化,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等社會問題,並形成了新的經濟寡頭。

  中國的改革始於農業領域,重建了以家庭為單位開發土地的生產體系。在採取某項改革措施前,中國經常事先在某些行業或地區進行試驗,在證明其有效性並進行修改和調整後,再全面實施。

  第二,中國模式是一種對外國以及國際貿易和外資開放的模式。中國改革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外開放,獲取先進技術、現代管理方法、先進知識和外國資本。通過循序漸進的改革,中國逐步加入國際經濟體系,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主要進出口國和主要外資接收國,同時正在變成主要對外投資國。

  中國從實施改革政策之初就決定要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沿著過去在發展中國家擁有很高聲望的、其他周邊亞洲經濟體的道路發展經濟。無論如何,如上所述,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以逐步的方式實施的,其開放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中國模式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最不為人知也很少被提起,那就是極強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關鍵。幾年前,中國銀行業曾面臨嚴重問題。銀行背負著大量壞賬,有關金融系統危機將拖垮整個經濟體系的預言滿天飛。為此,政府作出反應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如成立專門的公司吸收不良資產。銀行系統的局面在幾年內發生巨大轉變,結果在現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的銀行業表現出了有目共睹的穩固。

“中國模式”能否出口

  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模式具有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一方面,中國是一場壯觀的經濟革命和偉大的發展以及改善民生進程的主角,並在吸引外資等許多具體領域取得了成功。這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敬佩和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國總體上保證了政治和社會穩定。如本文開頭所述,中國模式的吸引力在經濟危機中得到強化,使西方世界、尤其是國際組織宣揚的正統經濟政策飽受質疑。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模式能否出口,其政治模式能否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實施(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打算出口這種模式,其對外政策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就是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應考慮到中國具有一系列獨一無二的重要特質,使其他國家無法照搬或效仿中國模式。這些特質影響到了一個基本面:政治制度。中國的政治制度具有源自該國傳統的強烈的民族特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非某些膚淺的分析所說的割斷了與歷史和中國傳統的聯繫,而是以非常傑出的方式結合了這些因素。

  關於中國發展道路可以作為其他國家另一種選擇的想法已經被排除,但中國經驗仍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具體有以下幾點:1、循序漸進和謹慎的經濟和政治改革政策;2、自由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明確依靠市場和私有化,參與國際競爭,遵守國際規則;3、保持強勢政府,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管理國內事務。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