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房地產調控能否“不折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5 01:15:17  


樓市調控剛剛有些效果,關於調控政策即將鬆動的傳言就已不斷泛起。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14日載文《房地產調控能否“不折騰”?》,文章說,房地產調控不到三個月,剛剛有些效果(6月份房屋銷售價格指數16個月後首次出現環比下降),但關於房地產調控即將鬆動的傳言卻不斷泛起──一線城市部分銀行放鬆三套房貸款、國資委暗示央企拿地。雖然住房建設部、銀監會和國資委等有關部門對此火速澄清,但鑒於中國經濟前景的不明朗,鑒於房地產在中國政府心目中的支柱地位,鑒於前幾年房地產調控的虛與委蛇,面對傳言,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最近一段時間,不僅是房地產調控,關於宏觀調控政策的走向也有諸多傳言和猜疑。儘管中國央行一如既往地表示將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但是,在這個講究中庸之道的文字遊戲背後,我們讀不出任何有用的政策信息,什麼都說了也等於什麼都沒有說,這讓政府有充分的自由度來變更政策(也可以說是“折騰”),也讓“野火燒不盡,流言生又生”。

  當然,對於宏觀調控政策,政府的“折騰”似乎有理論的基礎,也就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所主張的相機抉擇(discretion),通俗點說就是“看著來”。與之相對應的是單一規則和反饋規則,前者要求政府制定規則後必須保證一成不變,而後者允許政策隨經濟形勢而調整,但也必須按照既定公式或規則來調整。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有關是採用規則還是相機抉擇的爭論持續了100多年。相機抉擇的批判者認為相機抉擇會帶來時間不一致性難題,會讓政府的承諾不可信,導致政府信用缺失。也就是說,如果政府開始制定了一項最優政策,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它並非是最優的,於是開始不斷調整,雖然政府每一段時間看似都在追求最優政策,但它最開始制定的最優政策就會變成“欺騙式政策”,久而久之,公眾對政府政策就會保持免疫力,不再相信它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