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模式打不過德國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0 10:42:18  


“中國制造”無法取代“德國制造”,也打不過“德國制造”。
  中評社香港8月20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19日載文《德國模式還是中國模式?》,文章說,隨著世界人口的老化,這種能夠珍重人力資源、並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的“德國模式”,自然會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茅於軾所謂“工人農民都不算數”的“中國模式”,則遲早要撞墻。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模式”是老故事。“德國模式”才是新故事。

  2010年8月13日,德國政府公布,德國最近一個季度經濟增長為2.2%,如果換算成年增長,就接近了9%。這是德國自1990年統一以來最好的經濟表現;也使德國人民和政府一下子揚眉吐氣。現在德國人終於可以說:我們的模式更優越。

  這幾十年來西方媒體上到處在談論“舊歐洲”的衰落,近些年也高唱“中國崛起”。特別是在美國,在1970年開始就一直在談論歐洲福利國家的崩潰。但事實上,這種“歐洲崩潰論”甚囂塵上了40年,歐洲卻越來越好,美國則在走下坡路。

  德國的勞動力成本比美國更高。德國人似乎並沒有美國人那種壓力,仍然把製造業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錢,而且在今年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如今這第一把交椅雖然被中國搶走,但是,德國8100萬的人口,幾乎和13億的中國創造了差不多的出口額。

  況且,雙方側重於不同的領域,合作多於競爭。中國越是擴大出口,就越需要德國造的精密車床和儀器。日後全球經濟回暖,需求上升,最先得益的也是擁有先進製造業的德國。“中國製造”無法取代“德國製造”,也打不過“德國製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