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重金申遺為保護還是為GDP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4 00:27:33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隨著“中國丹霞”地貌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熱”陡然升溫。一些備選項目籌集巨資欲“放手一搏”,另有一些緊鑼密鼓加緊進行項目包裝……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內的35個景區正式備選“申遺”。

  “申遺”究竟是為提升遺產價值、增強社會保護意識,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坐收漁利、追逐政績的手段?各種議論隨之而起。“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申遺”不惜成本保護“捉襟見肘”

  “中國丹霞”地貌申遺專家組近日“曬出”了一張賬單:涵括申遺本身、設施建設,以及景區綜合治理在內的各項費用達十幾億元。其中年財政收入不過2億元的湖南緉山所在地新寧縣為“申遺”共投入4億多元,銀行貸款1.55億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而此種一擲千金的“壯舉”早已屢見不鮮:廣東開平碉樓為“申遺”花費1.36億元,河南安陽殷墟投入2.3億元,山西五台山單是景區整治和搬遷就開支8億元……在國家項目資金、地方財政撥款、銀行貸款等的包裝下,申遺項目都成了“重金打造”。

  然而,相對於“申遺”期間巨大開支,“申遺”後保護費用稀缺已成普遍現象。從北京五大“世遺”曾高達32億元的修繕資金缺口,再到兵馬俑博物館年均僅幾百萬元維護費用,眾多“世遺”的“待遇”一落千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