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申遺:志在“申益” 金錢作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30 09:45:40  


 
  另據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彭華對媒體透露,6個地方為這次申遺投入了十幾億元。

  據介紹,“丹霞”是中國地質學家上世紀20年代提出的地貌景觀名稱,該地貌以赤壁丹山、峰林峽穀為特征,因“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命名。中國這次組合申報的6個景區,各代表不同時期的丹霞地貌,展示了丹霞地貌“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的地貌演化過程。新寧官員稱,該縣在申遺過程中提升了對區內的自然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

  但是民眾卻看過不少讓人擔憂的反面例子,例如,反映華僑文化的廣東開平碉樓為申遺花費1億3600萬元,對於旅遊業的帶動作用平平;中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有“中國山水畫原本”美譽的湖南武陵源因過度開發,導致賓館等旅遊設施泛濫,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評,結果再投入10億元拆遷違章建築恢復舊貌,付出的比此前獲得旅遊經濟收益高出數倍。

  中國“申遺熱”的另一奇觀,是申遺費用不斷攀升。2006年河南安陽殷墟(商代遺址)投入2億3000萬元,2009年山西五台山耗資8億元,今年與丹霞地貌同時申遺成功的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也為此付出了8億元,丹霞地貌的10多億申遺成本,更創下了多年申遺成本之最。與此同時,一些景區陷入“有錢申遺,無錢保護”的尷尬;也有景區通過提高門票價格取回投入成本,引起民眾不滿。

  國內評論指出,各地被1997年山西平遙古城與雲南麗江申遺成功後引發的巨大旅遊效應所吸引,但申遺其實是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的承諾,“保護第一,合理利用”是該公約的首要準則,一些地方為刺激旅遊而申遺,出發點不正確,最終旅遊業成了遺產保護的最大威脅。

  但也有學者提醒說,近年申遺費用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拆遷費用往往占了很大比例。像湖南崑山花費1億2000萬拆遷景區內不合理或有礙景觀的建築和服務設施,另投入1億5000萬將一條過境公路從景區內遷出,減少區內車輛。如果沒有一定的旅遊回報保證,這些改變不會出現。因而關鍵是申遺費用花在什麼地方,以及後續開發受到監督。至於重金申遺本身究竟值不值,不能一概而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