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改革不進則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28 10:21:33  


 
  今天的國企已經不是計劃經濟下的國企,權力+市場是今天國企的主要特征。這一特征使得國企能夠在近年來急劇擴張,大量擠占民企的空間。這就是人們稱之為“國進民退”的“國有化”現象。儘管有關方面不承認,但事實上在快速發生。最近的報道說,民企500強利潤總和不及兩大央企(中國移動和中國石油)就是明顯的例子。應當指出的是,國企的大擴張並不是說國企的強大。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經說過,中國國企只有500大,而沒有500強。朱熔基總理設計的“抓大”戰略就是要強化國企的國際競爭力。今天國企國際競爭力仍然微弱,“走出去”困難重重 。但當國企在國內市場和民企競爭時,則顯得“優勢”十足。

  有兩個特殊的現象引人注目。一是央企化,就是地方政府都拼命想和央企發生關係。與央企結盟是地方的理性選擇,通過這種途徑,地方可以得到兩方面的利益,即政策利益和經濟利益。很顯然,和央企結盟,地方很容易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利益。一些本來通不過的項目,一旦央企捲入,就很容易得到批准。同樣,和央企結盟也可得到經濟利益,這不僅僅是因為央企本身掌握著大量的資金,而且也是因為央企對中央政府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央企,地方很容易融資。

  更為重要的是一些民企開始想和國企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這有些不可理解。民企和國企發生關係,和國企形成依附性關係,對民企來說,是無可奈何之舉。因為說穿了中國還是權力經濟而非市場經濟,和國企發生關聯是民企尋求政治保護的一種方式罷了。道理很簡單,儘管民企有了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但憲法和法律僅停留在紙面上。在實際政策領域,民企處處遭歧視。無論民企發展到如何強大,在權力面前都會顯得無能為力。一旦權力要處置民企,民企沒有任何抵抗之力。

  更為嚴峻的是,中國的國有部門並非西方的公共部門。國企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屬於國家,而是屬於掌管國企的個人。這裡就出現了一種變相的“私有化”,或者內部“私有化”,國企的掌權者或者國企的代理人實際上主導著國企的一切,並且不受任何有效的監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