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韓國首都首爾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 |
中評社香港11月15日電/美國《僑報》11月13日載文《中國經濟外交還需持續“給力”》,摘要如下:
如果兩國關係的親密程度能夠以領導人會面的次數來決定,那麼美中之間的關係將無人能比——在剛剛結束的韓國首爾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奧巴馬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又會面了,這已經是奧巴馬就職以來與胡錦濤的第七次會面。
然而,國際關係往往還是遵從“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的經典準則,眼下的中國就再次品嘗到這份殘酷——這個剛剛在世界經濟復甦中扮演了近乎領頭羊角色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陷入新一輪的“被圍攻”之中。
這一年,似乎中國經濟表現越出色,面臨的外交挑戰就越多:從黃海、南海到東海,從人民幣匯率到稀土出口管制,再從貿易戰,以及老套的人權、民主問題……關於美國正在對中國進行半圓形包圍的言論早已被炒得沸沸揚揚,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時常被拿來當作熱門話題。
變化的國際形勢考驗著中國的外交智慧,而伴隨著中國高層近期開展的系列出訪,中國的應對策略也逐漸清晰起來。
不少評論認為中國外交正在嘗試新的合縱聯橫。但更確切地說,中國是在為了打破外界的圍堵,而採取的一種應對手段。而經濟外交仍然是中國應對此輪圍堵所採取的重要手段。最近幾個月,中國與英、法、德、俄等國的來往,均伴隨著巨額合同的簽署。有網民形象地指出,中國外交以前有“乒乓外交”、“熊貓外交”等概念,而如今強調經貿交往與合作的“訂單外交”正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打交道的重要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