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複旦冷血門”拷問中國社會良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21 10:31:46  


 
  在“奪權貼”的同時,複旦BBS“日月光華”還出現了一篇文章,更加露骨地談論如何利用這一事件開展公關,其中提到“安徽歷來是複旦的友好省份,有相當多的共建研究院和優質生源,趁這次機會要把以前的關係鞏固起來,為以後的進一步發展打基礎。因此還是要多帶幾個院長和系主任往,也可以讓人看出誠意來。方式上可以再討論,但化壞事為好事必然是終極目標,也考驗校方的公關水平。 ”其次,“這次事件讓人看出了複旦在新聞媒體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我建議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多往一些新民晚報新聞晨報,不要全都集中在文匯報和解放日報裡,......這種晚報的陣地還是要多占領,黨報的人數則可以適當減少。目前對複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聞來自東方早報,就是一名複旦的畢業生的稿子。”

  在救命恩人屍骨未寒的時候,這種高談“危機公關”的言論引起了媒體的廣泛質疑和嚴厲批評。除了批評他們“逃票進山”“經驗不足”等次要問題外,多數批評集中在複旦學生對待生命的態度上。復旦大學新聞中心主任方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承認,出現這樣的言論,也暴露出學校和現有的教育,在生命觀、社會責任感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著名記者李承鵬在名為《覆蛋之下,豈有完卵》的博文中,措辭激烈地抨擊稱,“我不相信複旦這麼牛就齊聚了十八個沒人性的學生,……我更相信這是中國教育的必然作品。”“複旦十八個學生冷漠的臉,讓人覺得很王八蛋。輾轉聽陳丹青感嘆過,這就是未來二十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和棟梁……這讓人不寒而栗。”

  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探險隊領隊、複旦校友侯盼在網上公開發表了一封名為《遲到的道歉,一直在行動》的道歉信,信中自責稱“自私自大、盲目無知、自我膨脹”,並稱“沒有勇敢地在輿論面前站出來。勇敢地表達我們對張警官的感恩和對一份因我們的自大而失去的生命的敬意。反而放縱內心去逃避良心的譴責,將我們的歉意擱置一邊,一拖再拖,直至現在,釀成了無法挽回的錯誤。”

  但是,在不同媒體筆下,也始終存在著足以影響大眾情緒的不同描述,真相總是慢慢浮現的。例如,探險是有充分準備還是輕率無知?民警墜崖時,學生是立刻知道還是下山後才知道?知道真相後是否表現出悲痛情緒?事發後不願面對媒體,是人情淡漠還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內反應可能也不盡相同。)“奪權帖”和“公關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代表複旦學生的思維?

  因此,人民大學著名學者張鳴呼籲,複旦學生的行為,雖然有該批評的地方,但過分的譴責是不必要的。但真正應該嚴厲譴責的,是如何控制媒體、如何公關運作的言論。出了事,總是先想控制媒體,把蓋子捂上,這是一個即使在官場,也顯得無恥而且落後的思維,卻能出現在一個名牌大學的論壇上。這說明中國的大學教育,的確出了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