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對美鬥爭要確保“破臉”不“破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1 00:40:44  


  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環球時報刊載特約評論員相藍欣文章指出,中美首腦峰會在即,關於中美關係“鬥而不破”又成流行話語。其實我們對這個觀念做進一步的探討,就會發現“鬥而不破說”難以立足。大國關係中,有鬥就有破。如果鬥是真鬥,破也必然是真破。鬥和破並不是對立關係,鬥和立卻有著因果聯繫。鬥可以有外交或軍事手段兩種不同含義。破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破裂,另一個是“破臉”。縱觀中美關係的發展, 既有破裂也有破臉的歷史經驗。自基辛格秘密訪華以來,中美關係一直保持著危機時只有破臉、沒有破裂的局面,這個成果來之不易,不過這個局面的基礎並不那麼牢靠,因為鬥仍然在繼續,破裂的可能性也一直沒有消除。

  從歷史上看,大國關係的破裂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缺乏有效的危機管理和戰略互信的有效機制,失控的可能性總是存在。去年9月,美國著名戰略家基辛格在日內瓦發出警告,如果美中兩國不能建立一種持續合作的模式,美中關係有可能同19世紀末開始的英德關係那樣,從合作走向對抗。確實,中美關係的症結是缺乏基本的戰略互信。中美之間的幾個主要協調機制,譬如“戰略與經濟對話”、軍事交流、關於台灣問題的三個公報等,實質上沒有真正涉及戰略互信,更多是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種“即興主義”的外交框架,以短期利益為驅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美之間尚未建立一個具有長期視野的戰略協調機制。

  所以,問題不在於“鬥”是否會引起“破”,而是如何鬥,以達到“立”的目的。奧巴馬政府有一個觀點,即中國近年來表現出強硬的姿態,是對美國霸權是否已經衰落的試探。所以從2010年開始,美國的亞洲政策是利用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在中國周邊製造外交同盟,同時強化現有的軍事同盟,目的據說是擊退中國的狂妄。在去年的河內東盟外長會議上,美國不惜與中國破臉,先發制人地介入南海爭端,為的是樹立“最小化的多邊主義”這個新戰略概念的合法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