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韜光養晦足以應對美國圍堵企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2 09:45:22  


資料圖: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會見巴西總統盧拉。
  中評社香港2月1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10日載文《韜光養晦足以應對圍堵企圖》,摘要如下:

  自國際政治學開門立派以來,現實主義向為主流,近數十年更發展為所謂“結構現實主義”,並有所謂防禦性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之說。然而,大國之間的結構衝突固然難免,但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導致結構快速變遷的卻不是戰爭,而是源自大國自身的錯誤政經決策。

  最戲劇性的國際政治格局變動,是蘇聯的瓦解。蘇聯瓦解的大背景是經濟政策長期偏重軍工產業,近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激進改革,但如果不是蘇聯底下三大斯拉夫族裔國家的政治經濟精英企圖分肥自利,蘇聯也不至於分崩離析。美國的政經體質遠優於蘇聯,但在越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也耗費了大量國力,前者加速了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成功,以及朝鮮戰爭後冰凍20年的美中關係和解,後者轉移了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企圖,總之也都是損己利人。

  過去一年,美國強化了中國周邊除俄羅斯外的其他幾個大國的關係,似乎有向亞洲版北約發展的態勢,從而引起輿論界的廣泛關注。但是蘇聯不是因為北約而瓦解,美國軍事外交政策恐怕也未必總能盡如其所願。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防範心態提高,但這種防範與中國快速崛起相呼應,而後者意謂著中國的外交籌碼也快速增加,與歐洲外交的提升即是顯例。

  為“平衡”中國,美國希望印度與日本在亞洲扮演更重要角色,但格局的演變最終更多取決於各國能否“辦好自己的事”。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統計,中國政府的一般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兩成,印度為七成,美國為十成,日本則為二點三倍。中國的韜光養晦使其軍事外交支出較低,財政上的謹慎,意謂著中國在未來有著采納各項政策的餘裕;相對來說,日本政壇“抗中”的浮躁情緒,卻沒有相應的財政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