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24日載文《中國發改委應如何調油價? 》,摘要如下:
4月20日,上海發生了一起“群體性事件”。幾百名為集裝箱運貨的卡車司機,從上午9點半起,在該市三個主要集裝箱貨場聚集,要求貨運公司或工廠提高運輸費用。
他們表示,要求提價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的提高,尤其是燃油的漲價。個體集裝箱司機大多以40萬-50萬元的價格購買集裝箱卡車投入運營,每月3萬-4萬元的油耗是主要運營成本。在2010年底油價上漲前,正常情況下,每月約能獲得4000-5000元的純收入。但自2010年10月以來,發改委四次提高油價,柴油累計每噸提價1270元,累計上調幅度超過15%,相當於完全吃掉了利潤。與此同時,同受發改委調控的運輸價格,卻沒有變化,司機們只好上街抗議。
這聽起來又是一個“國有壟斷企業抬高油價賺取巨額利潤”的故事。不過,在沒有壟斷經營的地方,油價也不一定就低。目前殼牌石油在香港的加油站提供的柴油價格為11.77港元,相當於9.88元人民幣,比上海的7.33元高35%左右。在大陸司機抱怨油價貴的時候,深圳灣口岸的加油站依然擠滿了香港的卡車。
其實這樣的價差還算是低的。2004年的時候,深圳汽油價格只有4元,香港卻賣到12元,相差竟然達到3倍,連富商開的賓利和勞斯萊斯都會為加油而專門跑一趟深圳。同樣現象也出現在航空煤油和船用重油市場上,跑國際航線的飛機和輪船只帶著最低水平的燃油進入中國,離開時卻裝滿油箱,以此降低成本。不用說,這省出來的錢都是由中國石油企業慷慨“贊助”的。
世界上的原油價格雖然變動很快,但同一時間內在各國的價格差不了太多。成品油則不然,其定價機制直接基於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國家的汽油價格可能相差幾十甚至上百倍。
例如,在中國汽油價格為每升7.36元的2011年初,委內瑞拉的汽油只賣每升0.15元人民幣,幾乎等於白送。除委內瑞拉外,其他石油資源豐富的歐佩克(OPEC)國家也把廉價汽油當作國民福利,售價不超過每升3元。美國不是石油出口國,但政府可以濫發美元,汽車公司和航空公司也對政府有很強的游說力,於是美國有了石油進口國中最便宜的汽油,每升5.04元。貧油的香港、日本、韓國、歐盟則採取追隨市場的策略,油價全部超過每升10元。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幾十年裡,英國和挪威這兩個西歐僅有的石油出口國,都沒有提供汽油福利,其油價分別高達每升12.73元和14.06元,居於世界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