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石油企業肯定盼望汽油漲價到和英國接軌的程度,以結束目前嚴重的虧損,但發改委不允許它們這麼做。對於發改委來說,當今最重要的任務是控制快速上漲的物價,而成品油價格與物價關係密切,所以寧可讓油企虧損乃至提供政府補貼,也不能讓油價漲起來。
我認為這種機制不太高明,因為它既違反了市場規律,又不利於國家的能源安全。在汽油低價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汽車產業正在瘋狂擴張。2010年的汽車銷量為1806.19萬輛,同比增長32.37%,不僅穩穩地成為世界第一,而且超過了美國創造的年新車銷售1750萬輛的歷史最高紀錄。對於現有的汽車,政府可以提供補貼去進口石油,但面對未來造出來的無數汽車,政府又能如何?即使中國具有美國一樣的金融能力,地球上的石油也不會為了滿足中國人的需求而增產,石油耗盡的那一天肯定會提早到來。
另一方面,實行面向市場的高油價政策,也不是說政府不能補貼市場。以香港為例,柴油的價格雖然很高,但特區政府為涉及民生的事業提供了一種專門的廉價燃料“紅油”,其實就是染成了紅色的柴油,其進口和加工是免稅的,比大陸和香港市場上的柴油都便宜得多,漁船、公交車、醫院裡的發電機都可以使用。在高油價時代,香港市民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這些領域卻不受影響,通貨膨脹的影響被衝淡了。雖然“紅油”的廉價也帶來了違規使用和走私問題,不過香港政府認為這一政策總體上仍是成功的,今後將繼續執行。在英國和挪威,也都有對公益事業的專項燃料補貼,真正受到全面影響的只有私家車。
是控制成品油價格還是出售“紅油”,這兩種不同手段的背後,實際反映的是不同政府對經濟與社會狀況的調查能力。香港政府出售“紅油”可以說是一種精細化的補貼,其前提是詳細調查了受補貼者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合理的柴油消費量是多少,油價在其生活成本中占多少比例。香港還建立了一套隨時檢查漁船上還剩多少燃料的監控體系,以提高走私者的機會成本。
大陸在這方面則欠債太多,雖然號稱搞過幾十年計劃經濟,其實連計劃經濟所必需的經濟資料都沒掌握過,第一次現代化的經濟普查居然是2005年完成的,此前的很多經濟數據都是估測出來的。僅考慮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估測”有4.5億人、實測有6億人的驚人差異,就可以說過去幾十年政府掌握的微觀經濟數據令人生疑。而中國政府對能源消費信息的掌握尤其不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