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絡文學:十年後很可能成為主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6 10:00:04  


  中評社香港11月26日電/發廣西日報報道,11月11日,《南方文壇》2011年度優秀論文頒獎暨校園文化座談會在廣西教育學院舉行。作為中國文學評論界的一個重要獎項,《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從2001年開始評選,至今已持續11年,經過評委會的嚴格評選,今年共有6篇論文獲優秀獎。頒獎儀式結束後,吳義勤、孟繁華、張新穎等中國老中青三代批評家會聚一堂,與廣西區高校師生代表一起交流了對當代文學的看法,並對當下網絡文學流行的現象進行了剖析。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孟繁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趨勢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當代文學的發展與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契合,其歷史化、經典化的進程尚未完成。老一輩作家往往有國家民族宏大叙事的擔負,試圖在文學中處理現實主義問題,而年輕的“80後”、“90後”作家則沒有這種自我負擔。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曾帶領其研究生進行了6年的主流文學期刊閱評(人稱“北大評刊”),在她看來,中國當代文學應是關於當下國人生存境況的文學描述,是對當代精神的把握,必須反映時代精神的征候。

  在談到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問題時,批評家們從自身經驗出發,提供了不少建議。孟繁華認為,當今時代,文化消費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學人口的分流,比如受青少年讀者喜愛的韓寒、郭敬明兩位“80後”作家,其風格迥異;而現在讀者可以從浩瀚的書海中找尋到自己感興趣的作家或作品,換言之“必有一款適合你”。巴金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批評家周立民認為,如今經典作品的閱讀率在下降,不少作品成為經典後就進入了廟堂,普羅大眾反而較少閱讀其文本了;他鼓勵同學們通過文本閱讀來了解作家的文學乃至人生態度,而不是只通過文學評論來了解作家或作品,以免造成“誤讀”現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梁鴻認為,文學與作者、讀者的自身情感、現實血肉緊密相連,人們從文學中獲取的不僅僅是知識,如果從思考自身出發去讀文學、寫文學、評文學,就會有新的感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