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備受社會矚目的爭議案件重啟司法程序。包括河南李懷亮案、浙江“叔侄冤案”、福清紀委爆炸案、浙江蕭山冤案等在內的多起久拖未決的案件,最終等來司法糾錯。
今年全國“兩會”後,法學碩士出身的周強出任最高法院院長。上任後,他力推“司法透明”,微博直播、庭審公開、裁決文書網上公布等一系列措施被推出。中國司法審判“回歸司法”已成為大趨勢。
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回歸司法”並不能簡單歸功於某一人,或某一個機構的政績,不能歸結於新官上任後的一把火。應該看到,這是執政者為應對當下尖銳的社會矛盾而尋求的一條解決路徑。
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社會矛盾衝突日益激烈,突出表現在貪腐現象,以及背後所反映出來的官民衝突。這一矛盾如果不解決,就有可能醞釀重大社會危機。可以說,社會矛盾倒逼司法改革的時代已到來。
在中國,司法體制與政治體制緊密相關,全面的體制改革說易行難。如果體制改不了,至少可以進行機制改革、局部的改進。“回歸司法”就是一個突破口。
盤點“兩會”以來如此密集的大案開庭,我們可以發現,用法律給公眾一個交代,給民怨一個出口,給社會積弊一個局部解決方案,是大案密集開審的重要推手。
回歸司法,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法治的公正公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會矛盾,還民眾公平正義。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法治本身就應該是目的,而不僅僅是紓解社會矛盾的工具和手段。社會矛盾的解決,還須從根本上治理,即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這有賴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和配套制度的營造。否則,舍本而求末,將陷入另一個怪圈,徹底喪失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其後果不堪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