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政策不再是“GDP掛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20 09:09:22


 
  不同國家GDP的國際比較,往往因為國內價格的巨大差異而被嚴重扭曲。這些國家的GDP被轉換為美元所造成的匯率偏差,也是一個因素。採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方式,是要使用“國際價格”——實際上很接近美國價格水平——來糾正這些偏差。這就像《經濟學人》所發明的巨無霸漢堡指數(Big Mac Index),也就是比較不同國家出售的巨無霸漢堡的價格,來確定當地貨幣的購買力。

  中國2013年的人均名義GDP約7000美元,美國的人均GDP是其八倍。然而,中國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卻是約1萬3000美元,美國的只是中國的四倍。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傳達了一個有用的信息,即中國的人均GDP,事實上並不是那麼低,因為一美元在中國可以買到的東西比在美國多。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總量,是相當不同的概念,因為它只是應用國際價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量,並因此誇大了一個國家的GDP。

  這一次,中國被正式確定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北京對此淡然處之,是可以理解的反應。中國目前的人均GDP(名義),仍然比世界上的80個國家低,“最大經濟體”對中國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而且,成了世界最大經濟體後,中國也擔心被要求對各種國際義務付出更多。更重要的是,中國已不再沉溺於不論是名義或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數據。

“國民收入主義”(GNPism)

  因為缺乏更好、更有效的衡量方式,所有政府一直沿用GDP或GNP的增加,作為經濟增長的指標,也使用“人均GDP”來評定國家的平均生活水平和生產率水平。國民總收入(National Income)、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內生產總值,往往被交替使用,其中的差別很小。

  國民總收入的結算於1953年被聯合國規範,納入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供屬於市場經濟體系的國家使用。

  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因遵循馬克思對“無生產力”服務型活動的偏見,使用了一個較狹隘的國民總收入概念,即物質生產淨值(net material product)。它基本上只是記錄物質性生產的GDP,也就是GDP扣除大多數服務型活動。改革開放於1978年開始後,中國逐漸改變這種計算國民總收入的概念,並接受聯合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GDP數據也因此可以進行國際比較。

  按GDP指標,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表現確實令人嘆為觀止,1979年-2013年的平均增長是9.8%,1991年-2013年則是10.1%。結果,中國的人均GDP飈升100倍,從1979年的人民幣420元,增加到2013年的人民幣4萬1700元。這種持續的雙位數增長是史無前例的,遠遠超越了以往也表現非凡的東亞經濟體如日本、韓國和台灣。對這樣讓人刮目相看的增長,中國領導人可以理解的感到非常自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