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打造“智慧城市” 中國可學北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04 09:26:57


2014年北京馬拉鬆賽比賽,戴著口罩的跑者在北京的霧霾中奮戰。
  中評社香港11月4日電/盡管中國一直致力於改善空氣質量,但污染情況似乎在逐年惡化。以往北京都是在進入供暖季之後由燃煤帶來煙塵,但在今年的10月19日,也就是北京國際馬拉鬆賽當天就已經創下了PM2.5濃度達每立方米400微克的紀錄。空氣污染程度之重達到了世衛組織所建議的最高值的16倍,很多參賽選手不得不戴著口罩比賽。

  日本《產經新聞》11月1日載文《學習北歐經驗打造智慧城市》,文章說,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尋找應對這一嚴重事態的對策,但效果尚不明顯。現在看來單靠機動車限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已經不管用了。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刺激了人口的自由遷徙,與之相伴的是,錢流、物流也都沿著相同的方向集中。最終導致北京、上海、重慶等大城市出現人口過剩的問題,城市功能幾近癱瘓。嚴重的空氣污染或許就是負面效應之一。作為對策,中國政府提出了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智慧城市”的計劃,目前這樣的計劃已經多達200個。

  今年春天,我訪問了江蘇省省會南京,與中國政府方面的代表、省政府官員、大學裡的研究人員等就智慧城市交換了意見。由此我得知,中國政府所說的智慧城市主要是由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技術、行政服務的信息化三者雜糅形成的產物,而所謂國家級、省級的區分也只是規模大小不同罷了。我當時極力強調,劃分智慧城市等級的最重要依據不僅僅是每一項具體的技術,而是這座城市中的居民的生活質量。

  因為在我看來,提高生活質量這一基本概念才是劃分世界上智慧城市等級的唯一標准。為了這次南京之行,我預先做了充足的准備,還曾經飛赴在智慧城市建設上領先一步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實地參觀。斯德哥爾摩是2010年的“歐洲綠色首都”,它也是歐盟委員會2008年推出的“歐洲綠色首都”評選活動評選出來的第一個典範。

  我首先參觀的是位於斯德哥爾摩郊外、從1994年開始通過對舊有工業港口的再開發形成的哈馬比生態城。開發20年來,這裡已經成為一座擁有3.6萬人口的新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