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歐盟應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http://www.CRNTT.com   2024-06-16 13:47:08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據國家發改委消息,中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關鍵在於對外開放和公平競爭,而非補貼。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罔顧事實、預設結果、不合理、不合規,本質是將調查工具武器化、政治化,中方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採取一切手段捍衛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中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在於對外開放和公平競爭,而非補貼。作為全球最大、最開放的汽車市場,中國充分保障中外汽車企業同台競技、公平競爭。2006年,中國汽車進口關稅稅率下調至25%,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2018年,中國整車進口平均關稅進一步降至13.8%,其中零部件平均關稅僅6%,並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19年,外商獨資整車製造項目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投產。2022年,中國進一步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寶馬集團在華晨寶馬中的持股比例增加到75%。

  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在開放市場環境下,中國汽車產業抓住綠色發展機遇,加快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充分的市場競爭有效促進了創新,促使中國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競爭力日益增強。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2024年1—4月,中國市場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達60.7%。上述成績的取得,是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競爭的結果,不是補貼的結果。

  以“反補貼”名義限制中國電動汽車,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中國對內外資汽車品牌一視同仁,外資品牌在中國電動汽車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據統計,在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出口數量排名中,特斯拉穩居第一名,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特斯拉出口量較第二名的比亞迪高41.7%。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歐洲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至少50%來自西方品牌。

  到2022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已到期退出,但歐、美仍在實施大額購置補貼,補貼力度明顯高於中國。歐美以反政府補貼為由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且對中國產品區別對待、帶有明顯的歧視性,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原則。例如,法國自2024年起實施電動汽車補貼激勵措施,採用中國生產電池的電動汽車可能由於“碳足跡”評分較低而不能獲得補貼。法國《論壇報》指出,“此舉是將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排除在外的武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