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年製”畫琺瑯山水花鳥西洋式提梁壺。故宮博物院藏 |
中評社香港2月7日日電/“清宮戲”是近二十年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觀眾對真正的“清宮史”反而較少探究。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姜舜源悉心撰寫了與透過“清宮戲”看“清宮史”系列文章,圖文並茂。透過“清宮戲”看“清宮史”四之二:清宮用膳與清廷賜宴。文章內容如下:
從戰國《管子》,到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清宮戲”感興趣的自然也包括吃飯。戲中往往只表現皇帝的吃,對妃嬪以至更低的宮眷們吃什麼、怎麼吃,不甚了了;至於宮女、太監們怎麼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更語焉不詳。
宮廷膳食,膳房統管
根據《大清會典》《宮中現行則例》等典章制度彙編,皇帝、后(不轉繁)妃們吃飯問題,都由御膳房負責。御膳房在養心門廣場南院裡,是一排長房,康熙帝御筆匾額“膳房”。《清史稿•職官五》總結說:“御膳房,執守侍,總管三人、侍監首領十人,專司上用膳羞、各宮饌品,及各處供獻、節令宴席。後省總管一人、首領二人。”御膳房負責內廷餐飲服務,編制是總管三人、首領十人,後來分別減一人和二人。他們是皇上信得過的管理事物大臣,之下是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文書記錄)等,具體做飯的是廚役、掌灶等等。清朝二百六十八年間,後宮人數不斷變化,為後宮服務的御膳房規模隨之變化。康熙、乾隆在位時間長,其後宮人員也多,御膳房就主要負責皇上的御膳,皇后另辟內外膳房,皇太后居住的壽康宮設外膳房,皇子、皇孫結婚了也結束集體生活,單設飯房。晚清同治、光緒後宮人員很少,一個御膳房足矣,主要是滿足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太后吃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