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從陳水扁「四要一沒有」看台灣明年大選的主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2 17:16:15  



  然而,若長期觀察民進黨的發展以及陳水扁的從政過程,就會發現「四要一沒有」既非即興之作,亦非驚人之語,而是本土化運動及本土政權施政的必然結果。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台獨運動在台灣獲得了發展的利基,在政治上藉著反對國民黨威權統治,與民主運動結合,在文化意識上推動台灣認同的本土化運動,與中國意識相區隔。一九七九年,發生高雄美麗島事件,國民黨政府雖然暫時壓制了反對運動,但卻積蓄了黨外勢力更大的發展能量。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其創黨黨綱中明定: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一九九一年,民進黨於五屆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台獨黨綱----「通過以住民自決的方式,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首次將台獨的主張提升到黨的主要目標,標誌著民進黨正式成為支持台獨的本土政黨。一九九九年,有鑒於台獨主張不是大多數民眾所認同,為了邁向執政之路,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指出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陳水扁早年提「四不一沒有」
  是形勢所迫的權宜之策

  二OOO年,陳水扁勝選,為了穩住內外形勢,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主張,即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二OO一年元旦講話指出,要積極恢復兩岸對話,逐步檢討推動兩岸「三通」與經貿關係正常化,進而塑造永久和平與穩定的兩岸關係。同日開始實施「小三通」,並於五月發表「大膽談話」,希望藉由兩岸領導人互訪,促成兩岸進一步和解;終因在「九二共識」問題上沒有共識,未獲大陸方面具體回應。

  陳水扁台獨言論的反復與升級

  二OO二年,在世台會二十九屆年會致詞時,提出「台灣與對岸中國一邊一國」主張,造成國內輿論譁然,美中台關係緊張。二OO三年,民進黨十七週年黨慶,拋出「二OO六年催生台灣新憲法」議題,由此可以看出,陳水扁正向台獨路線復歸。

  二OO四年,陳水扁連任,為了在任期內處理好兩岸關係,於就職演說中呼籲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凝聚朝野共識,擬定「兩岸和平發展綱領」,共同策進兩岸和平穩定、永續發展的新關係。同時,為了改善台灣朝野關係,2005年年初,陳水扁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達成十點共識,包括要依照中華民國憲法的國家定位,尊重兩岸在事實與法理現狀;在體制內,不會更改國號,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的問題;為了提升國家效率,進行憲政改革,不涉及領土及國號;凝聚朝野共識,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機制等。十點共識發表後,獨派與台聯大肆批評,陳水扁積極疏通,對獨派訴求作出適度回應,包括體制內推動正名運動,如「國營」事業去「中國」、「中央」、「中華」等字眼,改以「台灣」為名取代。

  二OO五年,對國內政局及兩岸關係發展都是關鍵的一年,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引起台灣方面的不滿;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相繼走訪大陸,形成兩岸政治空前熱絡的景象;台灣完成第7次修憲,廢除國民大會,將立法委員名額減半,並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年底接連爆發高捷案、SOGO禮券案、台開案等弊案,第一家庭深陷弊案,造成民進黨在縣市長三合一選舉中失利。

  在挫敗中,陳水扁必須獲取獨派的支持,於是再次向獨派的訴求靠攏。二OO六年,遲滯了大家期待開放的兩岸政策,在元旦講話中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主張。二月,更進一步在國安高層會議中裁示,「國統會」終止運作及《國統綱領》終止適用,一般認為這是對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回應。之後,便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去中國化」活動,至今仍在積極進行中。
  
  陳水扁施政:台灣獨立是終極目標
        穩定兩岸只是階段性策略
  
  從上述脈絡中可以發現,陳水扁的治國理念始終在追求台灣獨立與搞好兩岸關係之間擺盪。二OOO年保證「四不一沒有」,二OO六年卻提出「終統」主張,二OO七年更宣示「四要一沒有」,這不是前後矛盾,沒有誠信嗎?但若從辯證思維的角度來看,卻是合理的。辯證的觀點是動態的,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台灣獨立如果是陳水扁與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搞好兩岸關係就是其現實利益;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說,台灣獨立是終極目標,是最高綱領,搞好兩岸關係是現階段任務,是最低綱領。二OOO年陳水扁意外獲勝,剛剛接掌政權,得票率不到四成,社會基礎尚未穩固,國家機器的操作、權力的運作都在摸索中,因此以「四不一沒有」來滿足各方的需求,是當時階段性的策略。「四不一沒有」要不要當做承諾,視情況發展而定;當環境演變成有利於或有需要提出台獨訴求的時候,「四不一沒有」就變成了「四要一沒有」。

  畢竟台灣是一個開放社會,政治人物的訴求必須要有一定的群眾認同,也就是一定的民意支持度,才能形成主導力量。台灣經歷本土化運動的發展,本土價值已根植於部分民眾的心中,而成為泛綠陣營的始終支持者。當時從事本土化運動的政治菁英曾樂觀評估,在反對運動成熟,國民黨外來政權被取代之後,台灣將形成兩股政治勢力,一個是由認同台灣意識的人所組成的政黨,另一個則是主張中國意識的政黨,兩者的支持度約為八比二,這樣台灣的政局將維持永久穩定。

  台灣的亂源

  民進黨執政前後,其支持者果然持續增加,縣市長勝選過半,立法委員當選席次亦成長,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二OO四年陳水扁連任之後,本土化運動的發展似乎受到了制約,從歷次選舉結果來看,二OO四年立委選舉原本民進黨期望過半,卻未能如願;二OO五年縣市長選舉,在二十三席中僅保留六席;二OO六年北高市長選舉,保住高雄市長,算是止跌回穩。要注意的是,民進黨再怎麼弊案連連,再怎麼不得人心,選民的支持度都超過四成。本土化運動發展未能如預期結果,至今形成藍綠各半的局面,左右不得,統獨不得;政治人物只要有始終支持者情義相挺,便可以為所欲為,這才是台灣亂源之所在。

  陳水扁「四要一沒有」
  決定了明年大選的戰爭形式

  台獨可不可行?陳水扁在二OO五年面對媒體時曾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登輝在今年也說它是個假議題,可見現階段來看台獨確實不易實現。至於「正名」能發揮多大效果,「制憲」能不能實現目標,都存在極大的變數。但是那無關緊要,只要在台灣打選戰,統獨議題就是萬靈丹,因為它很容易地便區別出本土與非本土。在本土化運動所宰制的戰場,非本土是不易勝出的,所以「四要一沒有」,已經為明年總統選戰,決定了戰爭的形式。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5月號,總第11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