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主體意識」現在是陳水扁的政治投機語言 |
中評社訊╱題:台灣應有超越“台灣主體意識”的積極論述 作者:蘇嘉宏(台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
從民進黨總統初選之後行政院改組的佈局來看,陳水扁已將年底與明春的兩次選舉定位為「台灣主體意識」路線鬥爭,一方面將馬英九、國民黨打成「中國黨」,攫奪「本土這一邊」的話語權、出牌權;另外一方面,同時也箝制同黨出線的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提出其自己諸如「憲法一中」的調整型路線主張之空間,讓至少從選台北市市長開始就一直與陳水扁切割(謝公開說陳像是許純美)至今的謝長廷陷入「繼續和陳水扁公開切割與否?」的抉擇困境,將明春的總統選戰的戰場正面扭曲為「即將卸任的現任總統」與「試圖接任的(黨外、黨內)來任總統」的對決。
台灣主體意識開始是一種「李登輝世代」慣用的日文式表述
「台灣主體意識」的提出,可能初見於台灣旅日學者戴國輝教授所稱的「台灣主體性」。戴國輝教授援引日本學者針對二戰之後美國軍事佔領下的日本人民重新建構其國家尊嚴、民族認同,而非一味地依附美國,以美國價值來看待世界,所反思創造出來的「主體性」一辭,說明台灣同樣深受美國價值影響而不自覺,對此應該有所驚醒。戴氏原意應是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在東亞地區的政經地位(新殖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也試圖藉此說明從戰後、二二八事件以來的,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從閩南人、客家人、唐山客、羅漢腳、本省人到今天所稱的台灣人、新台灣人等,這是經過外部環境變遷(國際情勢、中原政局)宰制下,內部新舊移民族群結構調整及其政經地位在不同期的高低落差發展,所導致之的歷史變遷的過程。
針對中美關係、兩岸關係的新形勢,李登輝在其主政的後期雖然早已與戴國輝教授決裂,但與戴國輝教授之前的互動、啟發,加上之後與日本右翼學者政客司馬遼太郎、石原慎太郎的親善經驗等等,李登輝開始公開提出「台灣主體意識」。但是,李氏的「台灣主體意識」仍是一種隱含反美、反共等排除台灣外部外來干擾,以台灣價值看待世界,嘗試走台灣人自己的道路的「負面(排除)情緒」,從而重建「台灣主體性」的途徑就是「除斥法」的「去中國化」。雖然經過一些轉折,李登輝最近在台聯黨公開的說法至今主要還是:「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而且「不必再退回去講台獨!」,宣稱「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的理念絕未動搖」,希望「大家不要再講統獨,不要再以統獨做思考。」、「統獨議題不重要,百姓生活才是重點。」
針對北京擔心台灣可能在「明年總統選舉」、「新任總統就職」或「北京舉辦奧運」這三個時間點上宣布台獨,陳水扁五月中旬接受BBC專訪時表示:台灣在這三個時間點上都不會宣布獨立!可見至今為止,陳水扁的「台灣主體意識」基本上仍然未脫離李登輝前述說法的範圍。
台灣主體意識現在是陳水扁的政治投機語言
陳水扁為了不牴觸美國越來越傾向「(對台)抑獨」,而不同於以往重心在「(對中)防統」的對華政策,迴避「台灣獨立」這種過度辛辣的語言,在口語上繼承了前述李登輝的「台灣主體意識」,而短線的政治操作目的只是為了刨除中國國民黨的在意識形態層次(中華文化)上政治合法性基礎,「台灣主體意識/去中國化(實際操作為『正名、反共、軍事威脅、去蔣化、污名化』)/中國概念、中國價值與台灣概念、台灣價值對立化」就成了一種「扁氏套裝口號」;影響所及,連中國國民黨黨內少數政客為了標榜自己的「本土」立場,妄想換取「淺綠」選票,竟有人隨其魔笛起舞,萌生自宮黨名所冠之「中國」兩字的政治癡念!
陳水扁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前、初選後一直積極扮演「四大天王仲裁者」的角色。四月十三日稱:「黨內沒有路線的問題,台灣主體意識的路線仍是全黨同志一致服膺的路線」;四月二十日在民進黨總統初選候選人第二次政見發表會舉辦前夕,又稱:「四位參選人曾在不同的時期擔任過政府與黨的領導人,……但對於『堅持台灣主體意識』 與『落實社會公平正義』這兩項核心價值的堅持則是完全一致的。」很明顯地,雖然陳水扁反覆強調「台灣主體意識」,攫奪選舉時站在台灣這一邊的話語權,試圖「將國民黨推向中國的那一邊」,「台灣主體意識」不過是在選舉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政治詐欺口號或手段,卻從不見過陳有任何「台灣主體意識」的深論與具體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