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未來走向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9 18:37:08  


 
  (一)兩岸和平發展主旋律讓激進路綫越來越不得人心

  過去每逢選舉,民進黨總是操作悲情牌、統獨牌,攻擊中國大陸,製造“仇中”、“恐中”情緒,從中撈取選舉利益。但是隨著兩岸力量對比的日益懸殊,讓“法理獨立”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民進黨的許多政治謊言逐漸被識破。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下,兩岸經貿日益密切,台灣經濟對大陸依賴加深,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共處、和平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如何務實處理兩岸關係是包括民進黨在內任何一個政黨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台灣的任何政黨要在“大選”中取勝或者長期發展壯大,都必須適應這個主旋律而不是違背它。自去年“三合一”選舉以來,由于民進黨無視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旋律和大趨勢,堅持激進路綫,結果在選舉中一路慘敗,其支持者始終停留在40%上下的基本盤而無法突破。未來民進黨要東山再起,必須放弃自我孤立的激進路綫,否則只有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二)台灣民主制度走向成熟讓民粹主義沒有市場

  自台灣民主化轉型以來,民粹主義一直是台灣主要的民主形態。李登輝是始作俑者,陳水扁則是集大成者。民粹主義的特色是只能形成運動而非制度,過去美國和俄羅斯都出現過民粹主義,但持續時間都不超過二十年。在這次選舉中,台灣選民趨于理性,對歷史看法趨于平實,傳統的族群悲情效果趨于失靈,如果從“現代國家”發展的歷程來看,台灣的民粹主義在這場“總統”選舉中,可以說走向了終結。人民更爲務實,追求更爲實際的經濟發展,追求生活的穩定與品質的提高。然而,民進黨似乎幷沒有認識到這一時代潮流的變化,還以爲台灣生活在1980年代中期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頂尖,還在空喊人權與民主,而完全不顧人民的感受,不重視經濟與民生問題,認爲“經濟搞好,也未必選得上”,似乎只有堅持“台獨”路綫就能戰勝一切,結果讓人民徹底失望,在“總統”選舉中一敗塗地。在民粹主義盛行的時期,玩弄挑撥族群的招式總能奏效。但是台灣社會已經走過了民粹,開始了正常的民主政治,未來民進黨要再次獲得選民的青睞,必然無法通過悲情、仇恨的方式來動員選民,而必須用務實、理性的訴求來贏得選民的支持。

  從民進黨政治生態看民進黨未來的走向

  一方面民進黨仍有一定的政治空間,另一方面它又必須進行路綫調整。但是民進黨未來具體會如何走,還要看民進黨自身的政治生態。

  (一)重新整合而不是走向分裂

  失去政權的民進黨將進入一個派系紛爭的“戰國”時代,但走向大分裂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民進黨自創黨以來,一直存在路綫鬥爭,但總能避免分裂。最近一次路綫鬥爭實際上從兩年前就開始了,自2006年民進黨“系列弊案”爆發以來,特別是經過“解散派系”和去年6月份黨內初選以後,民進黨自下而上分裂爲激進派和改革派。這兩派之間在“台獨”策略、人事安排上矛盾重重,但又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只能是鬥而不破。其次,這次選舉失敗後,民進黨內尚能維持基本的秩序。柯建銘說,陳水扁的時代已經過去,要停止在傷口上撒鹽。呂秀蓮和陳菊則强調大家都該檢討,但這時候要誰負責,幷不妥當,因爲民進黨此刻幷無分裂的本錢。多名“立委”都强調幷未對這個黨失望,呼籲大家都不應該再對外放話,否則將會傷害民進黨。第三,雖然民進黨一路慘敗,但40%的基本盤沒有變化。這些可以被稱爲“深綠選民”的群衆,在“台灣意識”、“台灣人政權”和政黨認同上高度一致。說明了民進黨的基本盤沒有大的裂痕,民進黨這塊招牌仍有選票價值。這决定了任何想要出走的“綠營”人士都難以有多少政治空間。

  (二)漸進調整而難以徹底切割

  民進黨路綫調整是大勢所趨,未來民進黨不會繼續陳水扁的激進路綫。實際上,謝長廷在今年1月23日接任黨主席後已經開始調整陳水扁的路綫,扭轉民進黨偏激形象。如贊同擴大兩岸交流和實現“三通”,主張在堅持“台灣主體性”基礎上務實擴大兩岸開放。選後,黨內“清算陳水扁”的聲音再度出現。但是民進黨很難對陳水扁採取全盤否定、徹底切割的態度,更可能的做法是漸進式調整,讓陳水扁逐漸淡出。雖然陳水扁貪污腐敗,但是在其執政後,所得到的行政資源民進黨內可說是雨露均沾,民進黨內要對陳水扁清算鬥爭的人很容易被視作“忘恩負義”而爲基層黨員所不齒。因此,雖然陳水扁下台後對民進黨的影響力將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只要民進黨堅持本土的路綫,陳水扁就有發言權,就有舞台可以揮灑。所以未來民進黨很難與陳水扁及其代表的激進路綫徹底切割,而只可能是逐漸調整和過渡。

  這裏實際上暴露出民進黨仍有許多深層次問題沒有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民進黨所說的“本土”實際上是以省籍、族群劃分爲基礎的。這是導致民進黨後來的激進路綫的根源,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决,民進黨未來仍可能再度走向激進。一些民進黨人士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如“第三社會運動”周奕成主張,民進黨應建構出不同于傳統以族群爲主的本土論述。前“立委”李文忠認爲,民進黨應該突破省籍魔咒,否則會距離執政之路更遙遠。

  (三)權力平穩過渡而不會立即世代交替

  近日民進黨內不斷有人提出,應該世代交替,由年輕一輩站出來領導民進黨;甚至有人建議,三年級世代(1940年代)應該要全面退出黨內的領導班子,好給台灣人民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內部反應冷淡,對所謂“世代交替”的論調興趣缺缺,主要原因是民進黨“下一世代”還不成氣候,他們政治歷練不够,沒有打天下的經驗,也缺乏地方執政的經驗。而且,“新世代”代表人物大都是“律師團”世代著力培養的後備力量,有許多還是“律師團世代”的幕僚出身,對“律師團世代”依附性很强烈,他們無法通過“造反式”來進行世代交替。所以,民進黨的世代交替近期幷不會發生。目前民進黨內主流的看法是律師團世代繼續掌握中央機構,做過渡時期領導人,同時利用黨中央的候選人提名權積極佈局,讓年輕人參加明年的縣市長選舉,經過幾年的磨煉,新世代中才有可能産生實際握有黨權的新領袖。到那時才能真正開始世代交替。

  (四)著重政策論述而不是街頭抗爭

  目前民進黨的最大問題不是防止分裂,也不是權力更替,而是要在新時期找到自己的歷史定位。黨內有人主張重走民進黨創黨時在街頭示威抗爭,及在“立法院”內鬧場的鬥爭策略。但爲東山再起計,民進黨顯然不會重走這條老路。原因在于:第一,民進黨執政時,沒有站在社會運動者的立場,社會運動者對民進黨執政8年也相對失望,未來民進黨能否領導他們或與他們結盟,還有一大段距離;第二,台灣已經走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進入了一個比較理性的民主時期,選民不希望搞民粹式的悲情動員,也不希望政黨非制度性的惡鬥。如果民進黨繼續搞“街頭政治”和“立院亂戲”,只會讓民進黨的形象更受傷。

  民進黨更可能的做法是與台灣社會相結合,從當下台灣社會問題中尋找自己的政治空間和出路。國民黨執政後,會採取較爲開放的兩岸政策,但如果管理跟不上,勢必産生一些負面效應,例如,貧富差距擴大、環保問題、食品安全、跨兩岸犯罪行爲等社會問題。民進黨很可能會從這方面入手,强化政策論述能力,以政策論述爭取自己的政治空間,幷與國民黨競爭。

  總體上看,民主化與本土化仍然是未來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民進黨的政治空間仍然很大,但這必須以其深刻的調整和改革爲前提。但是民進黨改革之路仍充滿荊棘,如本土論述的封閉化、派系山頭文化傳統、基層組織的渙散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够解决的,而且留給民進黨的時間幷不很多。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5月號,總第12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