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現階段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SWOT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4 13:22:33  


推動兩岸政治對話,需要智慧、耐心、勇氣與毅力。
 
  其一,2005年以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多次的溝通交流中,就提到要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就共同關心和各自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其中也包括討論某些敏感性的政治議題。隨著馬英九和國民黨當局在島內執政,台灣的政治局勢發生了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關係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兩會迅速恢復協商並取得多項成果。大陸自然希望在國民黨執政期間,能夠將兩岸的協商對話更進一步。

  其二,去年5月以來,兩岸雙方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了初步互信,為兩岸進行政治對話提供了可能性。大陸多次表示,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之間甚麼問題都可以談,自然也包括兩岸的政治議題。實際上,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兩岸已經推動解決了困擾兩岸關係多年的某些政治性問題。如曾經擔任台灣當局“副總統”和“行政院長”的連戰先生連續兩年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中華台北衛生署”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都很難說與兩岸之間的溝通沒有關係。

  其三,兩岸的經濟、文化、社會交流越來越頻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兩岸政治對話的重要社會基礎。目前兩岸關係的發展還很脆弱,兩岸經貿文化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觸碰到政治瓶頸。與其等到政治問題制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情況發生再來解決問題,還不如未雨綢繆,儘早著手準備。

  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威脅

  雖然如何從政治上保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是當前必須正視和考慮的問題,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目前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還存在著不少的障礙、威脅或挑戰,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馬英九當局對兩岸開展政治對話還缺乏信心、顧慮猶存。台灣當局長期以來對與大陸展開政治談判存在顧慮,擔心一旦坐上談判桌就會落入大陸的“一中”陷阱,大陸的強勢地位也使台灣當局擔心在談判中會被“矮化”,喪失談判的籌碼。因此,馬英九當局認為兩岸目前的互信尚不足以進行政治對話,並表示政治對話沒有時間表。

  其二是台灣內部不同政黨、藍綠陣營之間對政治對話問題缺乏起碼的共識。兩岸的政治對話不能只是大陸同馬英九當局的對話,也需要瞭解和尊重台灣其他黨派和政治勢力的看法,但目前以民進黨為主的泛綠陣營在兩岸政治對話的前提上,理解與堅持就與國民黨和大陸並不一致,難以在短期內形成共識。若台灣內部對此問題沒有最起碼的共識,兩岸政治對話不僅可能導致台灣內部政局的更為混亂,還可能傷及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

  其三是台灣政黨政治和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台灣在今後幾年將先後舉行“直轄市長”選舉、“立委”選舉和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如果兩岸商談涉及政治議題,難保不成為選舉炒作的話題,而很多問題一旦被炒作,就可能會被扭曲,也會使得馬英九當局在此問題上更為謹慎。況且,選舉結果也具有不確定性,一旦再次出現政黨輪替,政治對話能否延續,也是未知數。

  其四是美國、日本等國際社會對兩岸政治對話態度曖昧、心存疑慮。美國雖然公開表示樂見兩岸關係改善,樂見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但一旦兩岸真的進入政治對話,美國勢必要考慮其在台海地區的戰略利益,態度是否會發生變化值得關注。

  其五是台灣民意對兩岸政治對話的理解和接受尚需時日。我們應該看到,李登輝和陳水扁當政時期遺留的台灣民意慣性依然存在,部分民眾對兩岸政治對話並不理解,如果兩岸進行政治對話遭到民意的反彈,將不利於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

  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務實選擇

  通過對現階段兩岸推動政治對話的優勢、劣勢、機會與挑戰進行綜合分析後,我們可以看出,兩岸政治對話是一個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非常複雜性的議題,不僅涉及到兩岸之間的問題,還涉及到島內政局和台灣民意的發展變化,以及美國、日本等國際社會的態度等等。對這個議題,兩岸無法回避,但也不能操之過急。筆者認為,無論對於大陸政府還是台灣當局而言,在政治對話的問題上秉持“認清形勢、創造條件、創新方式、不怕挫折”策略才是較為務實的選擇,才能夠為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和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帶來美好的前景。

  首先,“認清形勢”就是要認清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大環境、大背景和大趨勢。對台灣而言,認清形勢就是要認識到兩岸政治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要從鞏固和保障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角度來看待兩岸政治對話問題。兩岸政治對話遲早要面對和正視,回避或拖延只是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大陸而言,認清形勢就是一方面要看到兩岸政治對話的必要性,繼續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另一方面也要務實看待現階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尚存在某些困難,在此問題上要有足夠的耐心,戒急戒躁。

  其次,“創造條件”是指在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時機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大陸和台灣都不能無所作為,而是要主動積極地創造適合進行政治對話的積極條件,消除不利於政治對話的影響因素。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表示,任何政策要看環境。兩岸政治對話的確需要適應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但環境應該是動態的,是要去爭取和創造的,而非靜態消極等待的。創造條件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化互信、累積經驗的過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要不失時機地推進兩岸之間的政治對話。

  再次,“創新方式”是指兩岸政治對話的形式可以儘量靈活,不拘泥於現在已有的兩岸溝通模式,而是要創造出適合兩岸進行政治對話的獨特方式。兩岸政治對話涉及到敏感性和爭議性議題,很多問題容易“見光死”,不利於政治對話的開展,因此在對話的方式上既可以嘗試“兩會”商談、兩岸就台灣參與WHA等已有的協商模式,但也可以不照搬過去的方式,通過平等協商,建立起新的溝通模式。

  最後,“不怕挫折”是指兩岸一旦開始政治對話,其前景可能是樂觀的,但過程之中也不排除出現僵局、波折和反復的可能性。兩岸政治難題基本上都帶有結構性特徵,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解決的,在政治對話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台灣島內、國際勢力的影響,難免會有挫折,甚至出現反復。因此,在政治對話的問題上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僅要有超越挫折的決心、勇氣和耐心,更要有超越挫折的智慧和能力。唯有如此,兩岸政治對話才有可能開展,並取得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成果。

  (注1)《國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台辦網站,http://www.gwytb.gov.cn/xwfbh/xwfbh0.asp?xwfbh_m_id=121。

  (注2)《實現兩岸政治對話方式的多元化》,海峽之聲網,http://www.vos.com.cn/2009/06/04_135831.htm。

  (注3)《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人民日報》,1995年1月31日。

  (注4)羅祥喜:《美台關係的現狀與問題--訪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黃介正》,香港《中國評論》,2008年2月號,總第122期,第48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3月號,總第147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