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英九大陸政策的特點
1、“平衡論”。即在大陸政策與對外政策之間力求平衡。儘管馬英九將“以兩岸和解實現兩岸和平”作為“確保台灣安全的鐵三角”之首,但他同時強調三個角“同等重視,平衡發展”,既要推動兩岸的和平、和解政策以實現台海和平,同時又提出“以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並增加國際貢獻”以及“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來確保台灣的“安全”。台灣所謂“安全威脅”當然還有非傳統安全及周邊其他國家與地區,但主要的指向恐怕是中國大陸,既然兩岸已經和平、和解,甚至“締造了60年來最和平的台海情勢”,台灣又何須再要採購大量的武器?所以,“平衡”政策其實也充滿矛盾的一面。
2、“政經分離論”。即在兩岸經濟與政治層面堅持採取分開處理的策略,經濟政策上堅持推動與中國大陸的交流與合作,但在政治與“安全”層面主要依靠美國。一方面,馬英九提出要儘快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後續協商,以此引入活水提升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不僅對兩岸之間未來四年是否開啟政治協商、是否推動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建設隻字未提,而且強調了加強台灣軍備建設的重要性,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下,以“創新、不對稱”思維,建立量少但質精的堅強武力,強化與周邊國家關係,推動建立制度化的戰略對話合作管道,以捍衛台灣“安全”。
3、“服務論”。即對大陸政策服從與服務於台灣內部問題的解決。馬英九通篇講話近6000字,直接涉及兩岸政策部分有700多字,與兩岸關係相關則有近2000字,從篇幅看不可謂少,但馬英九通篇講話是“經濟優先、內政為主”,重點有二:一是提出五大支柱,二是提出“鐵三角”概念,而在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上,五大支柱是施政重點,“鐵三角”則是手段與策略,或者說是為五大支柱提供良好的內外環境,趙春山就公開指出:“國安鐵三角支撐國發五支柱”,“國家安全‘鐵三角’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來支撐這‘五大支柱’”,使其順利達成發展目標,五大支柱與“鐵三角”兩者之間是一種戰略和策略的關係。①
4、“政冷經熱論”。即積極處理兩岸經濟議題,對兩岸政治議題處理的心態消極。一方面是馬英九演說的“內政化”,另一方面對兩岸政策主要以陳述過去4年既有政策立場為主,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展望不多,包括兩岸政治對話沒有絲毫表述與文字觸及。對此,連蘇起都認為:“只要條件成熟,未來四年不必完全排斥兩岸政治談判”,因為“政治與經濟很難一刀切割,例如ECFA就有政治意涵在內。”②
(三)馬英九對大陸政策中的積極面向
1、演說中堅持了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上共同的政治立場。這是過去四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前提與基礎,也將是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鞏固與深化的必要條件。
2、有關“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表述。儘管沒有正式地表述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既然兩岸人民都屬於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就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3、提出了未來在兩岸關係上要“鞏固和平”、“深化互信”。儘管沒有展開如何“鞏固和平”的具體設想,馬英九也在記者會中表示“目前沒有與在中國大陸討論和平協議的計劃”,但既然是鞏固和平,和平制度化、和平的法制化應該都是在未來(不是“目前”)條件成熟後需要推動的。這實際上也是為未來政治對話預留了空間。特別是“深化互信”,這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否持續鞏固與深化的基本內容與實踐路徑。
4、提出“未來4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何謂“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當然應該不是馬英九演說中已經提及的儘快完成的ECFA後續協商,而至少應該包括兩岸在教育、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也應該可以展開有關政治議題的對話與協商。
5、關於台灣的國際參與沒有提出進一步的“要價”。只是說要“擴大參與國際組織”,包括“氣候變遷、民航安全等聯合國專門機構的相關活動”。
6、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儘管演說強調了“中華民國”,但在李登輝提出“兩國論”、陳水扁與民進黨堅持“一邊一國”立場及民進黨反對“一國兩區”的背景下,馬英九承認“一中”,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實際上是對李登輝、陳水扁主政以來對兩岸定位的回歸,是回歸“中華民國憲法”,是對兩岸政治定位的清晰化與法律化。蘇起認為是“回歸‘憲法一中’架構”3。台灣《聯合報》社論認為:“‘一國兩區’其實是‘一中各表’更加深入憲法法理的一種表達形態”,“‘一國兩區’意味著回歸至中華民國憲法來界定兩岸關係的定位”。“回歸憲法的‘一國兩區’表述,潛藏著兩岸有可能在互相認知的憲法層次去建立互信的機制”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