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相互交融 相輔相成
——《中國評論》月刊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3 10:18:59  


 
  強烈的使命感不僅是《中評》草創時期,面對外人難以知曉的重重困難,堅持下來並不斷有所發展的最強大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中評》面對世紀之交和新世紀初期,國際形勢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和兩岸關係統獨鬥爭嚴重激化的形勢,從創刊之時起,就義無反顧地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同行,發揮著探討真理、指點迷津重要作用的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在走出艱困、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後,強烈的使命感始終是《中評》堅守理想、堅持為中國的發展和統一努力,努力做更多貢獻的最重要推動力。2006年4月第100期《中評》的卷首語,更加明確地宣示,“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同行,是我們這代人的榮幸,也是我們的使命與職責所在。中國評論是時代的號角,是民族的眼睛,是民眾的喉舌。她的注意力,始終專注於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想藥方和政策指引。”在此後的歲月裡,面對中國持續、較快的發展,兩岸關係重大轉折、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階段,強烈的使命感始終是《中評》積極參與、熱情宣傳發展、變革和創新,最重要的推動力。

  1998年1月號,即創刊號的《中評》卷首語,明確提出自己的理念,“中國評論以‘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為原則,言論文章不論黨派、不拘立場、不分地域,只要有利於中國的統一富強、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合作、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發展,就是本刊傳播的重點。中國評論願意成為全球關心中國發展的思想論壇。”很明顯,這既是《中評》辦刊的理念,更是《中評》據以認識、把握世界、中國和兩岸關係巨大而深刻變化的理念。兩方面理念,相輔相成,並有著共同的核心內涵,即開放、務實、包容,和堅持原則。這些理念為《中評》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中評》十五年的發展歷程中,有三個最重要、也最有影響的成果:其一,《中評》擁有一支人數眾多、理論素養較高的作者隊伍,涵蓋了兩岸四地和美加,真正是“不論黨派、不拘立場、不分地域”;其二,在諸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幫助下,《中評》已成為唯一可在兩岸四地公開發行的時政評論刊物;並成為台灣“國家圖書館”數位化收藏的指定雜誌;其三,在空前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中評》的讀者群穩定擴大,不僅涵蓋兩岸四地,而且涵蓋世界華人社會和國際社會。很明顯,如果沒有《中評》堅持的理念,就不可能有這三個重要的發展成果。

  《中評》的發展當然是其在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中發揮作用的基礎,而《中評》堅持的理念,更是為其發揮這一作用直接提供了基礎。主要是,《中評》堅持的開放、務實、包容,為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寬鬆的、有利於交流、溝通、探討的平台;《中評》堅持的“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富強、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合作、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發展”的原則,有效地引導了兩岸關係理論創新的方向,為理論創新的順利發展、深化提供了保證。十五年來,圍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以及圍繞堅持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理論創新的進程和成果,都清楚顯示了《中評》堅持的理念,具有的獨特的影響。

  十五年的事實表明,《中評》自身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中評》正是在積極參與、熱情宣傳兩岸關係創新中,實現自身最重要的發展;而《中評》的發展又有效地推進、引導了兩岸關係理論創新的進程。正是《中評》的使命感和理念,為此提供了推動力和基礎。

  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中評》在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保證

  上一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的兩岸關係的重大轉折,決定性地促成了活躍的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應時而生的《中評》,以一以貫之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自身的持續發展,以及在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提供了保證。

  創刊十五年來,《中評》的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儘管十五年中《中評》的規模有長足的擴大,但《中評》最重要、影響最大的發展,是不斷發生的“質變”,主要是創新性的結構和功能的不斷調整、變化。

  《中評》最重要,也最有影響的創新性結構調整變化,是2005年6月中國評論通訊社(以下簡寫為《中評社》)的設立和其後的蓬勃發展。現在,作為網絡型通訊社,中評社每天發稿達300多條,圖片近百張,為全球數百家媒體轉載。中評網的點擊保持在五千萬次以上,而在兩岸發生重要事件的日子,點擊量往往突破一億多次。須強調的是,中評社的迅速發展和影響的擴大,不是依靠娛樂性,或所謂的“八卦新聞”,而是依靠迅速、真實和多樣性的報道,以及其深度的分析、評論。所以,中評社和她的中評網已成為在兩岸備受歡迎、關注,而且具有較大影響的新聞網站。2007年“台灣中評社”正式創立,這是兩岸近六十年來建立的首家共同媒體,揭開了兩岸媒體發展史上全新的一頁。中評社由此實現了自身的創新性結構調整、變化。這些都集中地表現了《中評》創刊以來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中評》創新性的結構調整、變化,直接為兩岸關係理論創新提供了保證,而《中評》創新性的功能調整變化,同樣為它提供了保證。實際上,作為創新性結構調整、變化的中評社的設立和發展,同時也是創新性的功能調整變化。現在,中評社和《中評》月刊已形成明顯的相輔相成之勢。如果說中評社以快速、內容豐富取勝,《中評》則以系統、深刻的分析和理論論述取勝。網路媒體與紙質媒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共同為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可靠保證。

  積極參與並獨立開展兩岸的交流、交往實務,突破了媒體的傳統功能,是《中評》創新性功能性調整、變化的重要表現。多年來,《中評》與中評社不斷積極地參與、贊助多方面的兩岸交流、交往活動,而且獨立開展了富有特色的相關活動。從2010年7月啟動的以遍訪台灣全部319個鄉鎮為目標的“台灣走親”活動,就是其中最有特色和影響的。這些創新性的功能性調整、變化,也集中地表現了《中評》創刊以來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及其對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不可低估的保證作用。

  可以認為,《中評》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正是《中評》使命感和理念,在深層次上的表現。不誇張地說,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已成為《中評》的靈魂和品格。2006年4月,創刊百期的《中評》卷首語強調,“湯銘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們沒有理由停留,沒有理由休憩。求新、求變、求發展、求進步,是我們永恆的信念”。這是《中評》的自勉和承諾。由此,人們可以對《中評》的未來充滿信心,對《中評》將為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做出更重要貢獻充滿期待!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3月號,總第18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