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近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特徵及對統一的經驗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7-11-30 17:31:17


 
  (二)兩岸政治關係和兩岸在涉外領域的鬥爭與合作曲折發展。

  過去30年,兩岸在政治領域商談、交往以及在涉外領域的鬥爭與合作曲折發展、跌宕起伏,兩岸關係從緊張動盪走向和平發展再到複雜嚴峻,關鍵在於兩岸雙方能否建立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

  兩岸兩會商談的斷續進行。1987年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大陸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積極爭取兩岸直接“三通”,呼籲進行兩岸協商談判。隨著兩岸交往的發展,出現大量需要通過協商解決的問題,迫使台灣當局放棄“三不”政策,採取了授權民間機構與大陸進行事務性商談的辦法。為此,台灣當局先後成立“國統會”、陸委會、海基會,海基會獲得台當局授權與大陸聯繫、商談。大陸于1991年12月成立海協會。1992年3月,兩會開始商談。兩會商談伊始,海協會希望與台灣海基會共同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以利於明確兩會商談的性質、奠定兩會商談的政治基礎。經過10月香港會談,11月的函電往來,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2000年以後被稱為“九二共識”)。1993年4月,兩會在新加坡進行“汪辜會談”,簽署了4項協議。“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後兩岸高層人士以民間名義進行的最高層級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然而,此後兩會商談因1995年6月李登輝訪問美國製造“兩個中國”而中斷,辜振甫1998年10月應邀來訪恢復後,又因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而再次中斷。2000年主張“台獨”的陳水扁上台,直至2008年因其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而使兩會商談持續中斷。至2008年5月主張“九二共識”的馬英九在台執政,標誌著兩岸關係實現重大轉折,兩岸雙方共同努力開創了和平發展新局面,兩岸關係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恢復中斷9年之久的兩會協商,至2016年馬英九兩個任期之內,兩岸兩會共舉行了11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解決了諸多關係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問題,對協議範圍內的兩岸交往與合作作出了制度化安排,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然而,2016年5月,民進黨再次在台灣執政,因其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造成兩會協商機制停擺。

  兩岸政治談判一直未能實現。除了兩岸兩會商談,大陸一直呼籲兩岸通過政治談判的方式推進統一。根據台灣局勢的變化,大陸在呼籲兩岸政治談判的方式和內涵上與時俱進地向前發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中提出“我們願意再次重申,中國共產黨願意同中國國民黨儘早接觸,以便創造條件,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在商談中,可以吸收兩岸其他政黨、團體和各界代表性的人士參加。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就兩岸正式談判的方式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討論,找到雙方都認為合適的辦法”。1995年“江八點”中“第一次提出‚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的提法,第一次提出分步驟進行兩岸政治談判的主張,重申舉行‚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談判,提議作為第一步,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⑤然而由於李登輝逐漸背棄一個中國原則,炮製“兩個中國”和“兩國論”,兩岸商談的政治基礎受到破壞,兩會商談被迫中斷,兩岸未能開啟關於結束敵對狀態的談判。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上台執政,由於其不承認“九二共識”,並大肆推動“台獨”分裂活動,直至謀求“台灣法理獨立”,這一時期的兩岸關係主要矛盾演變為“台獨”與反“台獨”鬥爭,兩岸兩會商談一直未能恢復,兩岸政治談判更無從談起。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執政後,迅速恢復了兩岸兩會協商,與此同時,大陸不斷呼籲兩岸進行政治商談。“胡六點”中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呼籲“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⑥但馬英九當局始終對兩岸政治商談採取迴避態度,實際上採取了“只經不政”的策略。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自然不可能進行政治商談。

  兩岸政治交往取得突破。一是兩岸政黨交往取得突破。2000年民進黨上台後,大陸先後邀請新黨、親民党、國民黨人士組團來訪,兩岸政黨開始交往。2005年4月、5月,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先後邀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團來訪,成功開啟兩岸政黨交流。國共兩黨保持高層互動,兩黨有關方面舉辦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政黨交往取得突破,對2008年5月以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產生重大影響,並繼續對今後的兩岸關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二是兩岸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大陸方面在呼籲兩岸政治商談的同時,提出了務實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一重大課題,實際上將過去長期以來呼籲兩岸政治談判的方式轉化為“兩岸政治關係的安排”,解決談判雙方的身份、名義問題,推動了兩岸政治交往取得歷史性突破,也為未來兩岸政治商談作了重要鋪墊。“胡六點”中提出“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們已經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對兩岸關係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⑦2014年2月後,國台辦與台灣陸委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起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實現負責人互訪會面。隨著兩岸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增加,各領域交流合作空前發展,兩岸領導人會面條件漸趨成熟。在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下,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實現了歷史性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時互稱‘先生’,是經雙方商定的。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⑧“會面將兩岸交流互動提升到新高度,邁出了兩岸高層互動往來的關鍵性一步,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開闢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前景。此次會面所取得的積極成果,為今後兩岸各層級的交流互動、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和兩岸關係的穩定健康發展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拓展了新空間,注入了新動力。”⑨但由於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政治領域制度化的交往不可避免地中斷。

  兩岸在涉外領域的鬥爭與合作。中國政府以一個中國原則對待台灣對外交往活動,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在國際上只能從事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活動。1988年初,李登輝上台後,逐步改變蔣氏父子奉行的“漢賊不兩立”政策,拋棄一個中國立場,公開鼓吹“中華民國在台灣”,全面推行“務實外交”,圖謀以“金錢外交”及“雙重承認”與更多國家發展實質關係,尋求參與國際組織的突破。“江八點”中指出“對於台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我們不持異議。……但是,我們反對台灣以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為目的的所謂‘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活動。”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推行“台獨路線”,大搞“烽火外交”,向國際社會宣傳“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甚至提出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大陸堅決反對台當局在國際社會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徑,連續15年挫敗台當局唆使少數國家向聯合國提出的所謂“台灣在聯合國代表權”圖謀。台灣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在“邦交國”、國際組織等涉外領域的鬥爭較為緊張,在鬥爭中也讓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政府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的決心。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堅持“九二共識”,對外採取“活路外交”和“外交休兵”政策。與此同時,大陸方面在不違背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對台灣對外交往予以合情合理的安排。“胡六點”中表示“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於台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背景下,兩岸避免了在涉外事務中不必要的內耗,經過兩岸協商,對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作出了特殊安排,台灣也相繼與新加坡、新西蘭簽署了經濟合作協議。但蔡英文上台後,由於兩岸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協商機制中斷,致使台灣參與相關國際組織活動的安排難以為繼。2016年後,中國相繼恢復與岡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外交關係,與巴拿馬建立外交關係。由此可見,台灣當局是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採取的對外政策,直接關係到台灣對外交往活動情況的變化,兩岸關係變化直接影響到兩岸在涉外領域關係的變化。

  (三)在內外環境發生複雜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大陸在解決台灣問題上的影響力和主導權逐步上升。

  30年來,大陸在兩岸綜合實力對比中逐步佔據壓倒性優勢,在兩岸關係中的主導權顯著增強。大陸的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大幅提升,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從兩岸經濟實力對比中看出,台灣在兩岸經濟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兩岸的GDP總量差距逐漸加大。根據世界銀行以及台灣“主計總處”公佈的以美元計價的GDP資料,台灣GDP佔大陸GDP比重已經從1992年的52.52%跌落至2015年的4.81%。⑩2016年,台灣GDP總量與大陸31省市排名相比,僅可位列第6名,也就是已經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等5省超過台灣,其中廣東、江蘇已經超過台灣GDP一倍以上。大陸多省市GDP增速遠超過台灣,在不遠的將來將會有更多省份接連超過台灣的GDP總量。另外,大陸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的軟實力也獲得長足進步,相比世界上不斷出現的眾多“民主亂象”,“中國發展模式”獲得世界上日益廣泛的關注,當然地也受到更多台灣民眾的讚賞與肯定。大陸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等手段有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牢牢把握著兩岸關係的主導權。

  30年來,台灣內部政治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台獨”勢力的擴張對統一的危害上升。李登輝上台後,經過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修憲”等程序,推動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省市長選舉以及“總統直選”,台灣形式上的“政治民主化”得以基本完成。伴隨著政治上的“民主化”,李登輝大力推動所謂“本土化”進程,“台灣認同”、“台灣主體意識”乃至對“台獨”的認同迅速上升,“台獨”逐漸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但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變化尤其是大陸綜合實力的上升,也使得“台獨”成為一條走不通的死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越來越多的台灣人認識到終將“統一”的歷史宿命。兩岸關係緊張動盪不符合台灣民眾的利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過去李登輝、陳水扁操弄兩岸緊張對立謀求選舉利益,今天台灣主流民意認識到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重要,蔡英文在競選中提出要“維持現狀”,如今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不滿意蔡當局的兩岸政策。雖然當前台灣社會的認同尚未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於不適應大陸快速發展的現狀而產生的“懼統”、“恐中”心理,但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主流民意、台民眾逐步認識到“台獨”的不可能性來看,在大陸發展進步的影響下,台灣社會的民意正在認清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逐步朝向有利於統一的方向演變,這也要求大陸要採取更加細緻有效的政策措施爭取台灣民心。

  30年來,美國等外部勢力始終干涉兩岸統一,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趨於穩固。美國雖然自1979年以來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但又奉行“與台灣關係法”,未停止對台軍售,大力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不斷提升美台官方接觸交往的層級,保持與台灣的實質關係。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致力於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反對台灣單方面改變現狀,但美國始終不放棄“以台制華”的戰略,並不真正希望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美國在意台海局勢的穩定,但無意支持台灣問題的解決。”⑪隨著大陸實力的增長,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美國等外部勢力越來越擔憂無法制衡中國的崛起,從而加大力度介入台灣問題,但這正反映了美國等外部勢力應對國際格局的變化越來越力不從心。2016年12月,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試圖將台灣問題作為與中國交易的籌碼,挑戰一個中國政策。但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政府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促使美方認識到一個中國原則對於中美關係的極端重要性並表示繼續遵守一個中國政策。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繼續增長,一個中國原則必將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必將越來越穩固;美國等外部勢力干涉中國統一的實力和能力也將進一步下降,從而為兩岸統一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