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淺海到深海,科學技術更新迭代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人難以到達深海,更談不上進行深海考古工作。
1996年,中國水下考古隊對西沙群島開展了首次水下考古調查,在北礁、珊瑚島、浪花礁等礁盤上發現8處水下文化遺存,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遠海。2007年、2008年,“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遠海沉船遺址全方位系統發掘。
2014年,山東青島,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水下考古專用船“中國考古01”投入使用,從此我國水下考古工作告別了“租用漁船時代”,水下考古科研設施條件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能力極大提升。儀器設備間、出水文物保護實驗室、海洋探測室、減壓艙、A字架、折臂吊、工作艇……“中國考古01”配備了專供水下考古工作所需的多種設備和專門艙室,還設置了休息室、廚房、衛生間等,是隊員的“海上家園”。提起這個“老夥伴”,鄧啟江感嘆道:“近年來水下考古的許多工作都有這位‘得力幫手’的身影。”
海平面200米以下的海洋屬於深海區,超高水壓是推進深海考古的難題。2017年8月,中國第二台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成功進行首次載人深潛,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這一深海利器拉開了中國深海考古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