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俄羅斯解密檔案披露毛澤東家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17 12:10:44  


 
從這些檔案材料不難看出:毛家祖上是貧農;在1900年以前,即毛順生30歲以前,完全靠種田來養家糊口;在此之後,他除了種田外,還兼做販賣糧食之類的買賣,家庭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負債;只是在1915年至1918年,由於商業順利,毛家才走上富裕之路,生活變得殷實起來。 

  應該說,毛順生是個聰明、勤勞,潛在“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新型農民。然而,他的“發跡”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大環境。 

  1887年,17歲的毛順生開始當家理事。他在接過祖上分得的田產和屋產時,也接過了家庭債務和生活重擔。毛順生的父親毛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種田人,一生勞碌,不僅未能發家致富,反倒欠下不少債務,不得不把祖上分得的一些田產典給別人,家裡只剩下六七畝田。毛順生起早貪黑拼命地苦幹,家境不但沒有改善,欠賬反倒越來越多。為了躲債,他不得不狠下心來,外出參加了湘軍。 

  一年多的軍旅生涯,毛順生雖然未能混上一官半職,卻因闖蕩世界,開闊了眼界。 

  與勤勞厚道的祖輩不同的是,毛順生念過幾年私塾,善於經營家務。他將自己家剩餘的稻穀,以及買進鄉親們的稻穀,碾成米,挑到銀田寺或湘潭的米市去賣,既賺了加工費,又賺了地域差價。開始,毛順生販運穀米是小批量的,後來得到妻子文七妹娘家的貸款幫助,便成批地購進稻穀,加工銷售。此外,他還做起販豬和販賣耕牛的生意。 

  隨著手中的資金逐漸增多,毛順生開始尋找新的賺錢方法。他先在銀田寺的“長慶和”米店入了股,又與“祥順和”、“彭厚錫堂”等店鋪建立了商務往來。為了流通方便,他自己還印制了取號“毛義順堂”的紙票作周轉,同時也使用湘鄉大平坳一家大商號“濟春堂”的紙票。 

  在此期間,1893年12月26日,毛順生的大兒子毛澤東降生了,接著,1896年4月3日,他的二兒子毛澤民也來到人世。孩子們開始懂事時,正是毛順生從耕作轉向販商的過程。在毛順生看來,只有勞動才能致富。他雇了一個長工,還讓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們都到田裡去幹活兒。 

  當孩子們剛剛學會幾個字,毛順生就讓他們給家裡記賬,學習打算盤。他像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孩子們閑著。他又是個很吝嗇的人,給孩子們吃最粗劣的飯食,甚至不給一文零花錢。這無形中培養了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好品格。 

  1910年,毛澤東要去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東山高等小學堂是戊戌維新前最早興辦的新式學堂之一,在湘鄉、湘潭、瀏陽三縣頗有名氣。在這裡讀書的幾乎全是富家子弟。後來成為共和國大將的陳賡和譚政也曾在這裡就讀。陳賡是將門之後。他的祖父陳益懷曾為湘軍將領。譚政則生於湖南湘鄉縣楠竹山村一個紳商家庭。這使家境“長期是貧農階級”的毛順生,無力同時供養兩個兒子讀書。 

  東山學堂是毛澤東走出鄉關,走向社會的起點。14歲的毛澤民從此挑起了種田持家的重擔。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成了家裡的壯勞力。他和父親一起下地種田,還經常挑著100多斤的擔子走好遠的路去送米。他不僅農活兒做得好,喂牛、養魚、碾米、砍柴、打桐油,都是行家裡手。 

  1913年,毛澤民和湘鄉縣團田區劉家灣與他同歲女子王淑蘭完婚。17歲的他,便從父親手中接過種田理家的重擔。父親外出經商,種田持家就全靠這對小夫妻,只有農忙時才請雇工幫忙。父親自私刻薄,毛澤民寬懷大度。每當家裡要請月工,只要毛澤民一招呼,誰都願意來幫工,一是他給幫工吃得好,不僅有肉,還能吃到他家魚塘裡的新鮮魚;二是他會當天付工錢,從來不拖欠。毛澤民還從父親那裡學會了精打細算的生財之道。他除了自己養豬、養牛,還買來小豬、小牛讓別家喂養。豬、牛養大以後,再由他拿去賣,付給別家“毛義順堂”的紙票。別家拿著他家的紙票,可以在附近的商號換些糧油、食鹽或日用品。 

  眼見著澤民從少年起就像成年人一樣辛苦勞作,母親心裡很舍不得。有一次,她與鄰居家奶奶聊家常時,就心疼地說:“潤之、潤菊都不在家,潤蓮一個人,要種田,要喂魚,要砍柴,裡裡外外的活兒都是他一個人幹,他從小受了不少累,吃了不少苦啊!可他父親在外面做買賣,就不了解這些事情。” 

  1915至1918年,由於商業順利,毛順生不僅贖回了祖上典出去的全部田產,又買進叔父家7畝水田,家裡的田產增加到22畝。他手中的資本也逐漸滾到兩三千元,在小小的韶山衝,可算是個令人羨慕的小財東了。當年分家時,上屋場只有5間半茅草房。手中有了富裕錢,毛順生便想到改善家庭的居住條件。他將老屋的茅草屋頂換上青瓦,又先後為兒子們建造了居室,還擴出農具室、碓屋、牛欄、柴房等,一共13間半房屋。 

  應該說,毛家真正走向富裕,是毛澤民與父親毛順生共同勞作和經營的結果。 

  母親文素勤的名字將第一次寫進韶山毛澤東紀念館 

  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在這份《履歷表》第28項母親一欄裡,毛澤民清清楚楚地填寫著他們母親的名字——文素勤。 

  母親:文素勤。生於1863年(應為1867年——作者注)的湖南省,湘潭縣四都太坪垇。是中農之家的子女,出嫁後,娘家即變為貧農,本人是極勤勞的鄉村勞動婦女。1919年8月去逝。 

  人們不由得產生疑問:在以往的黨史資料和文學作品中,人們只看到毛澤東的母親叫“文七妹”。在《毛澤東自傳》中,斯諾注釋了毛澤東本人的口述:母親“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即“文七妹”的諧音)。從來沒有人提及“文素勤”這個名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